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2日电(记者 张尼)清明小长假即将开启,有机构预测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有望迎来今年首个跨省出游小高峰,出游人次将达到1亿。与此同时,各地在人员出行、交通运输、旅游接待等方面的防疫措施更为灵活。不过专家提醒,目前依旧要绷紧防范疫情传播的这根弦,口罩不能摘!
资料图:3月18日,市民和游客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观赏樱花。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景区游客接待上限不搞“一刀切”
清明小长假降至,民众最关心的就是出行问题。
此前有机构的2021年清明节预测报告显示,从目前旅游产品预订情况来看,清明节出游人次有望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预计今年清明节出游人次将达到1亿人次。清明假期有望迎来今年首个跨省出游小高峰。
政策层面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
例如,近期,文旅部印发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1年3月修订版)》,其中明确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上限由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确定,不搞“一刀切”。上一版指南提出的“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已经取消。
国家卫健委方面近期也表示,国内低风险地区持健康通行“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有序出行,各地不得擅自加码。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也在近期有所调整。
例如,北京已经明确,自2021年3月16日零时起,国内低风险地区人员进返京不再需要持抵京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不再实行14天健康监测,满7天、满14天不再进行核酸检测,持健康通行码“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进返京。环京地区通勤人员参照以上措施执行。
另外,北京恢复了进出北京市跨城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业务。
在广东,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此前表示,广东所有地区都属于低风险地区,清明期间返乡祭扫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证明。
资料图:3月19日,清明节临近,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在普觉寺陵园举办主题为“文明祭扫,绿色清明”的集体公祭仪式。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清明祭扫仍错峰、限流 为老年人设绿色便捷通道
清明节期间,各地也将迎来祭扫高峰。
3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提供现场祭扫服务的地区,要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尽可能降低祭扫人流密度,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并严格落实祭扫场所清洁消毒、祭扫人员体温检测、口罩佩戴、员工健康监测等防护防控措施。
另外,通知还提到,各殡葬服务机构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困难问题,保留电话预约、线下服务等传统模式,设立绿色便捷通道,保障特殊群体祭扫需求。
针对现场祭扫,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比如,对于前往现场祭扫的市民,北京今年继续实行分时限量预约。在现场,祭扫人员需用健康宝扫码登记,显示“绿码”的方可入园祭扫,出示预约信息,遵守“一米线”排队有序入园,全程戴口罩。
有些地方已经对现场祭扫的人数上限进行了明确。
例如,四川省民政厅等七部门近日发文要求,按照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限制预约人数,分时段合理控制实地祭扫人数,有效引导群众错峰祭扫,及时疏散聚集人群。
此外,四川还要求各殡葬服务机构要加大重点场所通风、消毒力度,做好入园祭扫人群的实名登记、体温检测、“四川天府健康通”二维码查验、佩戴口罩等防控工作。
针对清明节祭扫高峰期具有“短时间、大流量、小空间、高密度”的特点,黑龙江省民政厅要求,全省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做好精准防控,严格执行健康监测、通风消毒和“戴口罩、测体温、扫健康码、1米线”等防控措施,并切实加强殡葬服务机构内重点场所及周边的消毒工作。
资料图:市民“带着口罩”赏春光。孟德龙 摄
风险依然存在 专家提醒:口罩不能摘
尽管国内防控形势向好,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近期,云南出现的本土确诊病例也为人们敲响警钟。
小长假开启在即,国内马上又要面临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风险依然存在。
“大家不要忘记现在全世界还处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阶段,境外输入风险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还要绷紧防范疫情传播的这根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日前向公众发出了这样的提示。
国内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上限“松绑”也不代表着彻底放松。
《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1年3月修订版)》中已经对加强景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做好景区公共卫生和场所防控、强化景区游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予以明确。
比如,指南提出,景区要严格落实门票预约制度,有效采取智慧引导等手段,科学分流疏导游客,做好游客流量关口前置管控。
此外,景区应实行实名制购票,做到可查询可追踪。鼓励景区积极利用大数据和智慧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等等。
目前,国内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推进。不过,冯子健强调,在我国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公众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并遵循各地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