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只需简单的扫码,就可开始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记者 陈梦泽 摄
今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作已经排定,相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打造便捷就医少等待、为老服务一键通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标杆应用。连日来,记者深入社区、医院、商圈、银行、酒店、学校等, 从十个数字生活的细节去触摸城市的数字神经,看市民如何从正在建设的城市智能体中找到获得感。
智能车棚打造“小电驴之家”
刷卡进出,安全停放,打开小程序,轻松缴费,查看自家电动车的充电状态……在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的复元坊小区,非机动车智能车棚管理有序,居民放心地把自家“小电驴”停在这里。数字化管理方式,不仅能实现车库无人值守,还能记录、统计、分析各类充电数据,实时推送告警信息、实时监控异常信息。
“过去小区居民出行主要以电动车、自行车为主,无序停放和停放难矛盾很突出,车子看守人吃住在车库里,也有消防等安全隐患。自从装了这个智能化车棚,方便多了。大家有地方停、也停得放心,原来4个人轮流看管40多辆车子,现在80辆车无人看守还安全。”复元坊居委会工作人员吴莉英介绍说。
据了解,从2019年起,芷江西路街道携手中国联通上海公司等第三方单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街道辖区内的老旧小区非机动车车库(棚)进行智能化改造。
这套管理模式已经延伸到小区围墙外。据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刘杰介绍,小区附近的马路上,也安装了一排智能充电桩,可供沿街商铺的商户使用。为了方便外卖小哥充电,马路上还安装了一个智能充电柜,可以把电瓶取出放进柜内充电。目前,整个街道已经安装了 2600多个充电接口,充电车辆和接口实现了3:1的安装比例。今年还将继续在菜场等人流密集处增加充电接口。“所有这些充电接口的运营数据都能在统一的平台里归口管理,打通各设备的信息壁垒,实现点位的信息化管理,运营数据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