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有问题,拍拍来解答”“搜题拍一下,答案马上来”……各类搜题类App的广告充斥电视、网络等各种场景,就连申城的一些公交车站的广告屏上也可以发现不少。

新民快评|警惕搜题类App野蛮生长“坑”了孩子-LMLPHP

图片来源:东方IC

企业之所以肯花不菲的广告费,主要还是因为搜题类App有着很高的用户黏性,堪称“引流利器”。对于学生来说,只要通过手机拍照,或者语音输入等方式,搜题类App就会根据匹配程度,将不同的答案呈现给用户,就像是童话中无所不知的魔镜,只要开口询问,答案就唾手可得。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也让搜题类App站上了“风口”。为了争夺巨大的市场份额,搜题类App的开发厂商纷纷祭出“狠招”:有的可以为整本练习册提供答案;有的不但可以精准地找出数理化题目的答案,还能提供语文、英语作文素材和模板,通过它们可以快速“生成”一篇语言通顺、结构合理、故事情节丰富的文章……一位使用过搜题类App的学生曾“自豪”地表示,自己一个暑期的作业,不到三天就全部做完了。

有了越来越智能化的搜题类App,学生似乎只要把日常学习交给机器就行了,可真相果真如此吗?这些“神器”以帮助学生为名,非但不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反而会让他们逐步丧失思考能力。一些学生只要搜到了答案,就不会再去想中间的过程,直接写上了事。这种为了应付作业而单纯抄袭答案的做法,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到一考试,马上就原形毕露了。

搜题类App到底该不该用,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学校等相关方面重视起来,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正确指导孩子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让孩子在使用这些APP中,了解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搜题类App的兴起,其实只是传统教育面对信息化的一朵小小“浪花”,今后可能还会有更新、更智能的应用来冲击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学校、家庭,以及监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强化对于搜题类App的规范约束,不能因为它们的“野蛮生长”而禁锢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最终让孩子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方翔/文

04-09 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