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已然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能静心细细品读一部文学作品是一种奢侈。但每当走进波兰导演陆帕的剧场,我们便仿佛进入另一时空,不由得放慢脚步,全身心浸润在他所营造的氛围里。陆帕一向热衷于改编文学名著,将平面的小说幻化为立体的戏剧,用“文学剧场”给观众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陆帕,我更愿意称他为一名心灵捕手。

新民艺评|用放大镜读《狂人日记》-LMLPHP

图说:《狂人日记》海报 官方图

《狂人日记》的台口矗立着一堵形似监狱的高墙,门被挤压在一边,窄窄的、不成比例。高墙的一侧是对昔日同窗的追问欲语还休、欲迎实拒的狂人兄嫂;另一侧是不动声色、伸头窥探的赵贵翁,一个诡异、窒息、布满迷雾的世界在舞台上铺陈开来。观众不知不觉间随着陆帕的节奏,进入到狂人的内心世界,逐渐与狂人融为一体,一道摇摇晃晃地在散发着陈腐气味的江南古镇里游荡,对他那日益壮大的恐惧感同身受。陆帕极少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但做他的观众绝不等同于被动接受。他建构了一种潜入精神空间的“沉浸式戏剧”,我们投入其中,接受剧场发出的各种信息,适时启动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体验,以心灵的触角去探索鲁迅当年的内心焦虑,从而也感受今天的陆帕对鲁迅所进行的一次漫长精神探访。

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过4000多字,陆帕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地审视,剖解文字缝隙中隐藏的密码,建造了一个文字以外的世界。那个世界既属于鲁迅,也属于陆帕。随着叙述者缓慢、重复地念诵,那压抑的高墙化为纸张,日记中的文本投影其上。稍嫌沉闷的演出节奏恰使剧场成为寻求精神甘泉的圣地。狂人与嫂嫂、兄长、赵贵翁、陈老五等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放大细读中,被陆帕微妙而精致地描绘出来。舞台上一切似乎是现实写照的人与物,也带上了层层叠叠的象征意味。狂人的登高仰望月光、恶煞般的赵家的狗、穿着官服的赵贵翁的劝说……第三幕中,把弟弟关在屋子里的哥哥,却与狂人同床而卧,善与恶、爱与恨的缠绕尽在沉默之中。嫂子是陆帕新增的人物,她美丽、神秘,时常哼唱着不祥的歌曲。她是狂人痛苦灵魂的解药,也是陆帕的一丝浪漫。深夜上吊自杀的狂人被嫂子救下,躺入她如母亲般温暖的怀抱。他们都是这个疯狂世界的醒觉者。醒觉,就在于他们看透了人性中存在的恶,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恶被“善”“爱”掩盖而已。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起先只是害怕被人吃,后来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在无意间吃过人,比如他那失踪的妹子。甚至,这世上或许已找不到未吃过人的人,他由此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是人类超越时空的永恒困境。陆帕原本构想以“狂人和庸众的对抗”作结,但如此便隐藏了狂人自身的“恶”,消解了鲁迅的深度。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演出时他删去了排练好的尾声,《狂人日记》因而成为未完成作品。我们期待陆帕能早日画上那个句号。

04-11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