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频道收看作家峻青同名小说改编的《党员登记表》,可是,峻青先生于年前去世了,他的“红色经典”作品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珍贵的记忆……

梅花香自苦寒来-LMLPHP

在影视频道收看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党员登记表》,这是根据作家峻青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他继六十多年后又一部被搬上银幕的文学作品。可是,峻青先生于年前去世了,他的“红色经典”作品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珍贵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转业进作协。当时的主席团成员中有好几位早年投身革命,又创作出我喜爱的战争题材作品的老前辈。峻青是其中一位,他的电影《黎明的河边》,还有电视连续剧《海啸》都是我常看不厌的,被收入课本的《老水牛爷爷》在孩童时就读得滚瓜烂熟了。

1986年,上海作协和河南省作协到浙江举行“笔会”活动。峻青为上海作协领队。出行前夕,我就读的“高复班”上,刚对峻青的《秋色赋》进行了阅读和分析,被他笔下的农民喜获丰收时的欢庆场景所陶醉。所以,行程中,我与峻青聊得最多的是这篇美文了。在同行的10天里我发现他在收集创作素材上很花力。每到景点,年轻作家忙着与名胜古迹合影,峻青却拿着笔和本子,紧随讲解员边听边记,或掏出小录音机录广播里的景区介绍。一次,他见我站在身旁,便说道:“写散文如同拾撒落一地的珠子,然后优中选优,把它串连一起,就成美丽的项链了。”通俗易懂的比喻使我这个“门外汉”初识写作的道道。

到了宁波,按日程是作家与东海舰队官兵进行海上联欢活动。起锚时,少了两位河南作家。负责联络的军旅作家崔京生见舰队首长到齐了,他便下舰寻找。过了一会,他们急匆匆赶了过来。原来是走岔了。正当大伙埋怨他们时,我见峻青上前安慰道:“路走错总会有的,只要回来就好。”诙谐的言语帮他俩解了围。

回上海不久,收到峻青送我的《屐痕集》签名本。读罢“序言”,感到“笔会”虽结束,他仍关心着我。序中写道:“在旅行中,应该如饥似渴地广闻博记,随时随地注意和分析、研究所接触的生活……不仅要记录下所见所闻,而且还要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我从言传身教中看出他送我书的意图了。

此后,我与峻青的联系多了,交谈话题也广了。一次,在他家闲聊时他说要送画给我。事前,我见过他在国内外举办画展的新闻报道,也听到老作家魏绍昌的介绍,说峻青作画出道比作文早,他五六岁时就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任武工队小队长时,他还创作发表了一套抗日题材的连环画《铁西瓜》……

在峻青的画室里,我见他在画桌上泼墨挥毫,宣纸上渐渐现出遒劲的梅树,枝头上绽开着鲜红的梅花,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墨梅图》完成后。他在画上题款:“梅花香自苦寒来。陆正伟同志雅鉴,一九九三年冬。峻青。”

文友桃林兄受《墨梅图》启发,在峻青喜逢85华诞时,他创意设计了一款用梅秆作壶把,梅枝为壶纽,梅桩作壶嘴的“梅壶”。那天,峻青手捧生坯壶欣然提笔在上面作起画来。此时,我见客厅里挂着峻青与老友赖少其合画的六尺整张《梅花图》,书桌、书橱里摆着各种“梅瓶”“梅盘”,再看他在“梅壶”上作“梅画”配“梅诗”,我仿佛身处暗香浮动的梅树林里了。

我见在壶上画的梅花与送我的《墨梅图》几乎雷同。此画为何反复画呢?正嘀咕时,峻青停笔道出了原委。多年前,老友丁玲向他求“梅画”。没想到,丁玲于1987年3月驾鹤西归,峻青怀着沉痛之情,在丁玲逝世一周年时写了万言悼文——《梅魂》。又精心画了幅《墨梅图》转交给丁玲丈夫陈明,了却了故人的遗愿。说完,他引用《梅魂》中的诗句“纵横老干真堪画,几度风霜琢炼来。”书写到壶上。我在吟诵时逐渐领悟峻青的爱梅情结,同时也品出了他对丁玲无尽的思念。

04-16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