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从过去“两微一端”向短视频领域延伸。不过,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低效重复建设问题,部分政务新媒体已沦为“僵尸”“空壳”账号甚至舆情制造者,可能损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层负担,需加强监管。

新民快评|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LMLPHP

图片来源:新华社

既然开通政务新媒体,就要提供有一定质量的政务信息和服务,否则容易沦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无法满足群众需求,还可能招致反感。近期,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排查整治政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四种突出问题:发布类账号2周内无更新;不分场景“卖惨”“卖萌”,过度“娱乐化”;发布与政府工作或本部门本行业无关信息;已停止维护的账号未履行注销程序。

政务新媒体不可偏离政务定位,遗忘服务属性。以政务短视频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抖音号26098个。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能发现政务类账号的身影。然而,有的政务类账号从未发布过作品,有的最新一条动态还停留在一年前;有的为了“涨粉”,“剑走偏锋”,发布不符合官方身份的内容,不像政务类账号,反倒像一个“营销号”;有的时常发布“卖惨”“宠粉”言论,但在网友咨询、求助时毫无回应,消失得无影无踪……

政务新媒体不能只求数量和流量,忽视了质量和定位。一方面,要在确保更新的同时,注重发布信息的质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优化政务服务;另一方面,也应强化政务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对“僵尸”“空壳”账号及时整治,通过精简整合提高政务新媒体的效能,减轻基层负担。政务新媒体是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群众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梁,既不能高高在上地“打官腔”,也不能为了“涨粉”乱蹭热点,损耗乃至消解了政府公信力。

政务新媒体是要“让群众看”“给群众用”,必须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挤掉“政绩泡沫”。

纪玉/文

04-22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