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时间是心灵的延伸-LMLPHP

我们现在还常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样的话语来表达内心对于爱人的思念之情。这一唯美动人的话语正是出自两千年前《诗经》中的《采葛》一诗。《采葛》一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心爱女子炽热思念的独白。男子的思念之炽热甚至到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程度。就是一天未见就好像过了三月、三秋、三岁一般煎熬。这里的“三”字是虚数,即指多。诗人用时间的绵延漫长来表达爱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影响至今,清人方玉润赞其为“雅韵欲流,遂成千秋佳语”。后世文人也对此诗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句钟爱至极。“三秋”究竟指多长的时间呢?唐儒孔颖达解释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意指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三秋”即指三季。 那既然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诗人为何不用“三春”“三夏”或“三冬”,唯独使用“三秋”呢?这其实与秋天的季节特点有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亦是万物萧瑟、枯萎凋谢的时节。每每此时,人就容易感伤。一方面看到大地丰收的景象,再想到自己空空如也,也许是事业,也许是爱情,若还未有着落则不免伤心悲切。另一方面,周遭的植物树木在秋季开始凋零飘落也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无限失落忧伤,诗人心中思念所爱女子,一天未见心里就感觉如同过了好多个萧瑟落寞的秋天那般悲凉失望,他的心里也如同是一片飘落凋零的秋叶一般荒芜空洞。

《采葛》一诗对于诗人心理时间的描写正是此诗动人之处。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与我们生活中所理解的客观时间是完全不同的。客观时间以一分一秒按刻度均匀流淌,诗中的时间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极富弹性,一天的时光可以变成三月之长,并随诗人思念愈烈而不断发展,化成了“三秋”“三岁”。看似有悖常理的现象,却真实地抓住了每一位情感丰富读者的内心共鸣。我们现在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当与好友一同玩乐聚会时就顿觉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但当焦虑地等待考试成绩时,即使只有五分钟,在心里也觉得漫长不已。这即是所谓的心理时间,是人们心中主观的时间概念。这种时间感将人的情感与过去、现在和将来互相渗透交织融合。人们越是进入自己的意识深处,客观时间就越不适用,而主观的心理时间感就越有意义。在人心灵深处是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的。奥古斯丁曾说:“正是在我的心里,我度量时间。”他认为时间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延伸。唐代沈既济在小说《枕中记》就讲了“黄粱一梦”的故事:卢生在梦中过尽一生荣华,当他醒时,望见灶头上煮着的小米饭,却还只是刚下锅时的样子,若按客观时间来算,其实也不过三五分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时间与客观现实时间之间可以有着极大不同,这也正是人类心灵最迷人之所在。而如此心灵和现实的对比差异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人源泉。《采葛》一诗正是把握住了人类心灵所共有的心理时间体验,才会成就如此千古不衰的文学共鸣。

04-22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