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来时的道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下午,在上海书城福州店,由社和新华传媒联合举行的《百份红色记忆展》开幕仪式上,两只红色气球在无人机的帮助下飞至舞台两侧。刻满历史痕迹的展品与充满现代科技的机器被定格在同一个画面,台上的讲述者与台下来自新华传媒旗下党支部、团委及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的年轻听众心灵相通,过去和未来在此刻连接,传递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

寻来路,望前方,是什么让这些红色记忆收藏者不停追寻?-LMLPHP

图说:活动现场 记者 郭新洋 摄

忆往昔,峥嵘岁月

赵巷后人赵景国、“七大”党章收藏者马蒋荣和革命先辈后人石坚,都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珍贵的展品。访谈现场,当被问及“为何会追寻和收藏这些历史记忆”,他们道出了不同的动人缘由。

赵景国在赵巷生活了50年,退休前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对历史文献有着相当的敏感度。1975年、1982年和1992年,他曾经三次与老一辈革命者有过深度接触,每一次都带给他不小的震动,但由于工作繁忙,他并没有当即开启发掘赵巷红色文化的工作。直到退休后的一次,已经90岁的老革命者赵子诚打了通电话给他,讲述了当年他和艾寒松在赵巷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故事,并请求赵景国:“赵巷动迁了,很多痕迹都没有了。你能不能关注下这个问题,记录一下我们当年的故事?”赵景国很是动容:“他已经90岁了,还在念念不忘这件事情。这个历史不能中断,要留存下来!”

让石坚决定记录下父亲石奇学经历的,是其父在世时的一句话。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视里在播放电视剧《潜伏》。石奇学认真看完全剧,激动不已,他说这部电视剧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上海隐蔽战线的工作:“这是对我们这些同志最坚定的肯定啊!”上海解放前夕,隐蔽战线工作者有8865名,这些身份特殊的共产党人隐姓埋名,默默对上海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值得也应当被后人铭记。

马蒋荣的“七大”党章,是老同事老奚送给他的。上海解放前,老奚也是一名隐蔽战线工作者,对于过去的功绩,他从不多言,马蒋荣也不得而知。但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奚严肃严谨、端正清廉,带着几分隐蔽战线老党员的气质。直到马蒋荣升迁,临别前,老奚把这本藏在抽屉里的党章送给了他,希望他时刻对照自身,莫忘初心。后来的工作中,马蒋荣一直将这些话谨记于心,如今,他也希望分享给大家,让老奚的坚守成为更多人的榜样。

寻来路,望前方,是什么让这些红色记忆收藏者不停追寻?-LMLPHP

图说: 展品提供者(左起:石坚、马蒋荣、赵景国)讲述背后的故事 记者 吴旭颖 摄

看今朝,延续传奇

作为陆家嘴开发亲历者中的一名摄影爱好者,姚建良将1993年与2020年的浦东全景照细心拼接起来,台下观众从左看到右,就仿佛经历了一趟时空旅行。他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浦东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也是新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前辈意志,继续砥砺前行的足迹。

曾和姚建良互为“战友”的赵解平,则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投身浦东开发开放事业之前,他曾是东昌消防队的一名消防战士,最熟悉的工作就是站在当时浦东的制高点——一栋24米高、8层的小楼顶上瞭望,将整个陆家嘴区域尽收眼底。“那时,陆家嘴一片荒芜。西面有些工厂,东面就是农田。”长年累月的瞭望,使他对陆家嘴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后来一听说陆家嘴要建个金融贸易区,他便二话不说加入了建设大军。当时,陆家嘴开发的最终方案被制作成了一个透明、带灯光展示的模型。赵解平始终记得,1997年杨成武将军来参观模型时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同志们辛苦了,搞建设也是在打仗啊!”这一句话,在曾经的消防战士赵解平心里一石激起千层浪。他感到,即便已经到了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敢打敢拼、为人民奉献的信念和作风也从来不曾更改。

如今,建党已经百年,更年轻的共产党人仍在茁壮成长。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之中,新的传奇仍在书写,百年荣光依然长存。

04-23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