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岛”华丽变身 专家呼吁:城市需要打造更多生命地标-LMLPHP

图说:垃圾岛2006年启动生态修复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讯(记者 杨玉红)城市地标是城市里一道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线,或是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抑或是一幢有设计感的地标建筑……日前,在“海陆共筹,共享韧性”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上海科普高端论坛上,专家呼吁,生态宜居城市需要打造更多绿色名片——生命地标。

华东师大闵行校区樱桃河上,有一座3500多平方米小岛,像一叶小舟漂浮在河面上。闵行校区建设时,这里成为建筑垃圾中转存放点,又被人们称为“垃圾岛”。新校区建设完工后,这个“垃圾岛”成为美丽校园里的一道生态“伤疤”,随处可见砖石、瓦砾、灰渣、钢筋混凝土等建筑垃圾。

2006年,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领衔团队对“垃圾岛”进行生态恢复设计与施工。“我们用乡土树种营造‘近自然森林’。” 达良俊教授介绍道,岛上种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选用青冈、青栲、红楠、舟山新木姜子、枫香等上海的乡土树种,成活率高、成本低,也不需修枝、剪叶和去除大量根系等“外科手术”。如今,这里成为树木葱茏、环境良好的生态岛,吸引了90多种鸟儿在此安家、休憩,也成为受师生欢迎的自然生态教育场所。

“垃圾岛”华丽变身 专家呼吁:城市需要打造更多生命地标-LMLPHP

图说:垃圾岛成生命地标样本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要考虑人,也要考虑为与我们相伴的生物朋友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达良俊教授表示,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化率为18.9%。经过20多年发展,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随着大量人口转移至城市,原本生活在城市的鸟儿少了、知了不再鸣唱了、乡土植物种类也逐年递减……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大量消失,城市野生动植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部分人为建设的绿地、花园等公共空间,大多考虑人们休闲生活的需求,需要人工定时养护、改造补植,非生态化养护对自然生态恢复也带来负面影响。达良俊教授举例说道,崇明岛长期致力于生态修复绿林地增加,一段时间出现大量蚊子,被戏称为“蚊子岛”。他们调查发现,那段时间,蚊子增多是因为动物链修复相对滞后,比如说,吃蚊子幼虫的蜻蜓幼虫恢复速度慢,燕子、蝙蝠等捕食蚊子的鸟类回流少。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我们离生态宜居城市还有多远?达良俊教授指出,当今,城市存在众多“伪生态”或“假生态”现象,比如跨地带性种植,这种种植必须要打农药和杀虫剂,进而使得高端的食物链受损。在他看来,现在很多城市有各种各样建筑物、构造物的非生命地标,却缺乏独具特色的生命地标。

“垃圾岛”华丽变身 专家呼吁:城市需要打造更多生命地标-LMLPHP

图说:生态岛上树木葱茏

城市生态空间需要自然再造。达良俊呼吁道,城市需要以“适地适林”“适需适林”原则,营造都市地标性的生物群落,打造更多生命地标。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兼具“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特色,就必须科学进行自然再造、恢复本土生物多样性。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地质学会发起,并联合上海市土地学会、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主办。

04-24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