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 宋宁华)劳动争议、物业矛盾、家庭纠纷、医疗纠纷,甚至是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决定……打官司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下称《条例》)将实施。今天,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条例》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相关工作基本情况以及后续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答记者问。

有纠纷?不打官司也能解!《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5月1日起实施-LMLPHP

图说:《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5月1日起实施。孙伟忠摄

    用立法固化有效实践

    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以大调解工作机制为牵引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格局,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制定出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地方性立法,通过地方立法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经验做法予以总结、固化和提升,有利于进一步调动非诉讼解纷资源和力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通道,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平安稳定,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条例》章章有亮点

    记者了解到,在《条例》中,可谓章章有亮点。其中,明确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构建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明确大调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牵头推进,明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基本规范,并重点对社会调解组织发展、调解费用等作出规定,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真正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此外,还将推动完善仲裁体制机制,对吸引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推进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建设,仲裁对外开放与合作,提升仲裁服务能力等作出规定。健全完善行政裁决与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对行政裁决的相关制度设计作进一步细化,明确行政裁决的事项范围、程序、救济等,对本市探索创新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等进行制度化规定等。

    为什么有纠纷不打官司也能解?

    作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枢纽型实体平台,全市16个区已全面建立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初步打造了“一站式”多元纠纷化解平台。2020年,全市非诉中心受理案件数量25万件,化解成功15.8万件。

    如今,人民调解委员会遍布上海220个街镇6000多个村居。人民群众遇到纠纷,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质量法律服务。2020年,全市人民调解受案量为37万件,调解成功率92.8%。

    人民调解员结构不断优化。全市17742名人民调解员中,就业年龄段人数占比81.2%,达14403人;而在就业年龄段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2351人,占比85.8%,其中还包括296名硕士和22名博士;退休调解员中,也有相当比例的法官、检察官等高学历专业人士。

    人民调解愈发专业化。除了以往“老娘舅”比较擅长的家事邻里纠纷外,逐渐发展出医疗纠纷、消费纠纷、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各个门类。2020年,全市专业人民调解受案量21.8万件,调解成功率86.9%。

    下一步,市司法局和市高院将继续努力,携手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不断整合各类资源,更好地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类型的矛盾纠纷化解需求。

04-25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