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大风云,使命见忠诚。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由中央电视台、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近代革命历史剧 《绝密使命》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鲜为人知的3000公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上, 一个任务挨着一个任务,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收视率也一天高过一天,观众跟着交通员的命运和使命一起走。谈到《绝密使命》,编剧钱林森坦言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党史上的一个奇迹,接受晚报专访,他说:“这部‘红色三绝’收官作最难写。”

专访《绝密使命》编剧钱林森:让观众跟着交通员的命运和使命一起走-LMLPHP

图说:《绝密使命》剧照 官方图

任务到哪里,戏就到哪里

“《绝命后卫师》表现的是一个后卫师,为了掩护红军主力撤退,全军覆没的悲壮故事;《绝境铸剑》主要是通过故事诠释古田会议精神,表现的是一支军队的成长;《绝密使命》中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它是党史上的一个奇迹。” 钱林森介绍说,这三部戏,“都是在闽西,都是在同一个年代,同一革命时期发生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但这一部《绝密使命》最难写。”

难在什么地方?“它是一条线,不是一个站,如果是一个交通站就好写。但如果写一个站,格局太小,也不足以反映这条三千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但要写一条线,作为一个电视剧,戏剧结构就很散。”于是,编剧先搭建起剧作结构,先找到一个框架、一个支点,“通过查各种历史资料,我发现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支点,那就是任务。送盐、送药、送枪支、送发报器材、送领导干部……任务到哪里,戏就到哪里。所以跟着任务走,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核心。这条交通线从汕头开始,一站一站往前走。”

专访《绝密使命》编剧钱林森:让观众跟着交通员的命运和使命一起走-LMLPHP

图说:《绝密使命》剧照 官方图

英雄有原型,忠诚最动人

作为一部庆祝建党百年的电视剧,《绝密使命》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能在险象环生的任务中,感受到交通员的隐秘而伟大,感受他们对党的忠诚信仰。 “《绝密使命》的主题就是忠诚。”钱林森举了剧中邹叔宝送党费到香港一例,“他把160块大洋藏在打石膏的伤臂中,到港后他用锤子敲开石膏,大洋都和皮肉粘住了。他忍着痛,把一枚枚大洋从皮肉里摘下来,160枚,一枚不少,而他的胳膊已经血肉模糊。”钱林森赞叹说,这种行为就是忠诚,“如果不忠诚,带着160枚大洋,他跑哪儿都可以过得很好。但他没有,这种忠诚一定要建立在自觉基础上。”这个故事也有历史原型,真实的情况是交通员把280块大洋的党费绑在了身上,护送到上海党组织。“这种对党组织自觉的忠诚,体现在一个个小人物,一个个具体任务中,非常真实,非常感人。”

专访《绝密使命》编剧钱林森:让观众跟着交通员的命运和使命一起走-LMLPHP

图说:《绝密使命》剧照 官方图

小站大风云

历史上,在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了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安全到达苏区,采购运送了6000多担物资,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转运了大量我党我军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报。一批批交通员为此历尽千辛,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路线很长,英雄很多,但聚焦在一个小小的溪中站,聚焦在站长潘雨青身上,“我不能写很多站,戏就分散了。我就把它戏剧化一点,把很多真实的事迹都挪到一个人身上,挪到一个站里。所以《绝密使命》是小站大风云。”钱林森说,虽然溪中是交通线小站,但是它里面反映的是当时白色恐怖下,整个大的白区斗争形势。

连续创作了三部红色题材剧,钱林森说自己逐渐摸索到一套用故事来讲述历史的方法,“我主要追求历史的精神真实,而不是物理真实。”他说,历史记载和艺术表达是有区别的,历史的物理真实已经永远不可能重复了,“追求精神真实,是让它的精神符合整个真实历史。我觉得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而且是能够做到的事。”比如《绝密使命》中,传送情报、运输物资、护送干部是交通员的三大任务,这就构成了情报能不能及时送达、物资能不能按时输送、人员能不能安全过境的重大悬念,“这个悬念当中,交通员们斗智斗勇,克服重重困难的那种革命精神和人物面貌就表现出来了。这里面它可以制造很强的戏剧性。”

04-30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