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会雅玩 | 春来“放鱼秧”-LMLPHP

记得小时候,家乡人称鱼苗为“鱼秧”。庄稼人对身边心爱之物的称谓就是如此富有情趣,甚至富有诗意。当然这是父辈年轻时的叫法,如今的鱼苗多半被放进了鱼塘,由人工来饲养,失去了报送“春讯”的意味。从此“放鱼秧”三字也无人挂嘴了。

秧,是“爱”的称呼,幼苗在农家人的眼里都被称为“秧”,菜秧、豆秧、稻秧等等。秧,又是需要保育的,只有春与人才是“秧”的依靠,春赐予了温暖,人赋予了呵护,自然投放的“鱼苗”被称为“鱼秧”也不足为怪了。

那时,家乡的河沟条条水清见底,能看到水底里长的水草,爬动的螺蛳,还有游动的各种野鱼。老辣的鱼喜隐藏深处,不易发觉,但手指般粗或拇指般大小的鱼,如岸上的顽童一样,大胆地在水面处乱穿戏耍。此时,所有的河沟浜上长满了芦芽,一眼望去,青绿一片。在温暖的阳光下,蛤蟆也产下了卵,在长长又透明的液体里孕育,也轻绕在水中的芦芽上,随波漂动。

这正是放鱼秧的最好时节,村头的小路上一位担着两桶鱼秧的男子来了,他没有太多的喊声,桶盖上放着勺子,扁担在肩上一捺一捺地跳,这一形象就是农家人所熟悉的“放鱼秧人”。有人把他拦住了,担桶往地上一放,就围来了许多人,但看的多,“放”的少,谁家要放鱼秧,就由谁领到他家的河沟边。鱼秧在担桶里,活蹦乱跳,大多是白鱼、草鱼之类,大人都能一目了然。放鱼秧不用秤,以数条数为准。放鱼人眼光准,一勺舀起就晓得有几条鱼,尽管勺里的鱼游动得很快。放鱼秧的人,数准一勺了就往河里泼,令人眼花缭乱。鱼秧见到“新世界”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鱼秧放好了就只管付钱,放鱼秧的也随之走开。

放鱼秧一般投放在主人的宅河里,既保险,食物又充足,环境好。这里有菱草,还有家用的“水桥”,淘下的米水就是鱼的很好食料。“通潮沟”里放得少,因不保险,除非筑坝拦断。中间船能进出的口子,用网拦着,不让鱼逃脱了。但这样做太烦,大多人不愿这样去费心神,情愿在冬天里车沟捉“野鱼”,不用花钱,也能品尝到鱼腥味。当然,这比放过鱼秧的沟收获要逊色得多。冬天一到,就是收获的时节,鱼秧有了回报,被漏捉的鱼在河中有一年两年了,家乡人管它们叫“陈货”。

如今家乡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环境变美了,河道变清了,这“春来放鱼秧”还能重蹈覆辙吗?我想河沟边的鸭掤拆了,鱼秧仍可投放的,有了鱼,水质肯定会更加清澈,因为鱼也是清道夫。

05-16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