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每人一本正经地撰写了一篇论文,从孔、孟、老、庄等中国传统典籍的视角,讨论当下的家庭教育、师生关系、社区文化、生态环保和道德边界。这是公益国学经典培训机构“浦江学堂”在常规的“3+2”学制后,增设1年期“七书研修班”的教学实践成果,孩子们的作品集结成书《春华秋实》,在5月16日的结业典礼上发布。

这21个孩子的国学论文太有意思了,不想看看吗?-LMLPHP

图说:学生论文作品结集成书《春华秋实》 浦江学堂供图

5年国学浸润后的“N”

这21个孩子都是初一到初三的学生,已经在浦江学堂经过了5年的国学典籍学习,接触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佛家经典《坛经》,每周半天的课程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在国学的氛围中浸润成长,开阔了眼界,培养了格局。

浦江学堂的学制是“3+2+N”,这个“N”就是七书研修班,这21个孩子是第一批在家长支持下进入N阶段学习的孩子。自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近一年时间中,孩子们接受十五讲专题讲座及五次论文撰写指导讲座教学,指导老师除浦江学堂创始人、学者鲍鹏山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他们大都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文学或哲学博士学位。

鲍鹏山说,浦江学堂让孩子们读“四书”,读老庄,读《坛经》,读儒释道,读古圣贤,不是为了学习某一门类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人类,拥有理想,获得认知高度,超越流俗,从而慧眼别具,出类拔萃。“从这21篇文章、21个问题中,我们看到了预料中的结果。”鲍鹏山说。

这21个孩子的国学论文太有意思了,不想看看吗?-LMLPHP

图说:研修班结业典礼后,同学们与鲍鹏山等老师合影

有意思的题目和观点

张子瀚的《远游时代的孝道》结合线下线上总计945人次的社会调查,及走访80位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对传统孝道进行深入分析,对当下远游时代的孝道问题予以剖析,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刘行谦的《论孔子的交友之道及其现实价值》立足《论语》,论述了孔子的交友类型及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和原则以及孔子交友之道的现实价值,并以问卷形式,对161位青少年的交友数量、交友方式、对朋友的态度和青少年对交友意义的调查,梳理了当代中学生交友中存在的问题;

夏睿仪的《中学生学业竞争压力与儒家智慧的化解方法初探》分析了中学生学习压力产生的原因,并从五个方面用儒家智慧来加以化解;

袁晟祺的《论先秦儒家学习智慧对于提升学习品质的积极意义》,研究学习古圣贤们的学习智慧,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品质;

吴祺瑶的《见贤思齐——对周浦镇傅雷文化建设的探究》理出了一条从“知贤”到“立贤”,再从“见贤”到“思齐”的脉络,呈现了周铺镇傅雷文化建设的特点,并揭示了傅雷文化对百姓生活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抗疫期间所彰显出的精神力量……

在5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21位同学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从选定题目、查找资料、拟定框架、回顾研究现状、分析问题所在、细心撰写论文到最终定稿、进行答辩,克服各种困难,知难而进,经过多次修改与细心打磨,终于都圆满交卷。

五年七本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涵养,将经典融贯于当下生活,以经典来启迪当下,以当下来反观经典。

这21个孩子的国学论文太有意思了,不想看看吗?-LMLPHP

图说:开学典礼上,21位学子孔子像前合影

艰难的研究写作过程

最初,这些高深的题目曾经“惊吓”到他们的父母,“什么?怎么能选这个题目,你能写得出?我也写不出啊。”不少家长找到导师,谈出自己的困惑,但孩子非常坚持,导师也信心十足。

在这次探究性写作中,孩子们的表现大大超出父母的想像。他们在导师的指引下,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问题,有的侧重于文献阅读法,有的侧重于问卷调查法,有的侧重于现场走访法,有的侧重于考辨,有的侧重于鉴赏,有的偏于理论探讨,有的偏于实践应用,有的古今联系,有的中外对比。

用一位同学的经历更能直观说明问题。民办建平远翔实验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于瀚博的论文题目是《论庄子的生死观——兼论与孔子生死观的异同》,他父亲于铮说,于瀚博不仅要研读专业古籍的相关部分,如《礼记》《孝经》《史记》《列女传》《说文解字》《资治通鉴》《苏轼文集》《传习录》等;还要阅读参考名家的研究著作,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三讲》、钱穆的《论语新解》、陈来的《有无之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练成的》《孔子传》《鲍鹏山说老子》等许多作品(此处不再列书单……),同时,还要通过中国知网来查阅大量专业研究论文。

孩子的表现令于铮大跌眼镜,儿子竟然能把他认为艰涩难懂的哲学书看下去,还给他开书目,让他帮买哲学书籍,而且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从海量信息中搜索有价值的信息,甚至运用逻辑的思维提炼出《庄子》论述生死的三重境界。

“这次探究性写作对中学生的文献解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也因此获得了虽充满艰苦但富有价值的训练。”于铮感叹。

这种学习使我们快乐

同学们也从这一年的学习中获益匪浅。袁晟祺因为初二学业较重,刚开始还很犹豫,是父亲鼓励他接着读。论文写完后,袁晟祺庆幸没有与它擦肩而过,他说:“这一年研修是对所学习和输入的经典进行主动思考和沉淀,也正是因为主动的学习和思考,让我们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更深入,价值更大。”

于瀚博在阅读大量哲学著作的过程中,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爱上了阅读哲学书籍,激发了哲学学习和研究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精力。

赵宇喆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定稿,以及后续问卷的收集,都独立完成,主动在家长的通讯录里寻找认识的人,一个个自己联系,并且每周日晚上都会和导师电话沟通,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一改从前浮躁的性格,主动学习。

家长也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赵宇喆的妈妈汤敏说,导师推荐的书籍他们都买了,很多书也适合家长,全家一起拜读了周老师推荐的《五百年来王阳明》,爸爸更是读了两遍,全家人就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炼,致良知”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谈了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极好的体验。”

身为中学语文老师的学生家长刘玲军说,《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这与浦江学堂,特别是七书研修班的初衷非常吻合。”刘玲军说。

05-17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