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晚年,心境平和,既不暴跳如雷,也不欢欣鼓舞,成为常态,一如过得去的居家日子。今天也是这样,直到去了一趟超市。
选好货物以后,推着购物车去付账。旧金山的商场依然严格执行“社交距离”法规,顾客连同购物车要隔六英尺,因此队伍拉得很长。前面是一位白人女士,购物车满满的,低头滑手机之余看我了一眼,我向她点一下头。最低级的礼貌。新冠疫情流行以来,“在家”成为生活方式的主流,人生的节奏一下子放慢,从前行之不易的“谋杀时间”变成不可缺的日课,这一改变也折射在购物行为上,懒洋洋的人和购物车很久才挪一下。轮到我前头的女士,她却不动,给我打一个手势:请。我婉拒,说,您在先。她坚持。我只好越过她,推车到付款机前。
这么小的事,本该马上置于脑后。又是被无聊害的。驾车回家的路上琢磨:为什么彼女士非要让给我?排除“存心讨好”的非分之想后,唯一的可能是对我怜悯。为什么?一目可见的是老,头发彻底舍弃染发剂以后,全还原为白,可视为向岁月打出的“降幡”;其次是腿脚不利落,因坐骨神经痛发作。联想若到此止步,对她只有感恩。
如果钻牛角尖呢?哼,凭什么把我看老了?害得你付出廉价的同情,我有这么不堪吗?存心教人看不起自己,手段真阴险!别怪我工于穿凿,很多人是这样的。我亲眼看到,在巴士上,一位年过六旬的女士上了车,站在过道上,与一位中学生模样姑娘面对面。姑娘从座位上站起来,对她说:“请坐。”她气红了脸,从牙缝蹦出“不”来,声大近吼。我猜,这位对脂粉一点也不省俭的太太,从此刻起不得安生,老在叽咕:我看起来很老吗?太气人了!
回到家,打开微信。一位朋友发来截图加帖子,要我“说说公道话”。缘由是:他给某朋友圈发上“艺术照”及三首绝句。群主问也没问,改了诗中三处,包括他自认属“神来之笔”的一句。我说,微信群这玩意,出入群悉听尊便,离开或者不上帖就是了,生闲气伤的是自己。
都是被太闲害的。下午,他“痛定思痛”,来电“控诉”群主的不是。原来,群主是他昔年当下乡知青时一起住“集体户”的“战友”,这么算来,交情近半个世纪。“他一向来把我当作劲敌,死也不让我出头!”我禁不住笑了,暗想,人家真是越活越年轻,这不,耍孩子脾气了!“知道吗?回城以后,高考恢复,我在家复习功课,一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就是他顺走的,试卷上我的数学分数低,他有直接责任。还有,上次知青大聚会,我报名上台表演二胡独奏,后给取消,也是他捣的鬼……”我对年过70岁的老友说,得了,很可能是误会,人家害你图个什么?没必要记恨一辈子。“哼,他就是妒忌我!”老友拔高声音,呼吸加速,我担心他气出心脏病,连忙换了话题,恭维他去年海钓的石斑鱼,达五磅,“圈内独一无二!”
搁下电话,我想,他今天的心情一定糟糕透顶。怎样做到的呢?只要三步:一. 翻出与某人之间“不愉快”的老账。二. 认定错在对方,对自己有所亏欠。三. 自己毫无瑕疵,只是债权人。
有人反问我,如此计较,岂不自讨苦吃?是的。问题恰在这里:一些人,专心喂养对别人的怨恨,天生以“使自己不快乐”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