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广场上,有几座壶状的喷泉装置,寓意“悬壶济世”。昨天,上海评弹团的“文艺轻骑兵”带着评弹剧《医圣》,走进这所以中医药著称的校园,将“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送到师生及医者身边。

上海评弹团派出九人小分队,把《医圣》的故事送进上海中医药大学-LMLPHP

图说:评弹剧《医圣》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 官方图

轻装上阵

这次演出的舞台由往常的书场、剧场变成了校园报告厅,台上台下的距离更近了。评话名家吴新伯向大家介绍起评弹和《医圣》,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和评弹名家陆锦花就势走上舞台,在张仲景、学生张喜以及更多人物之中跳进跳出,开始了精彩的“以身试药”和“辞官著书”两个片段演出。

观众惊喜地看到,评弹演员穿的不是长衫旗袍,而是戏服,六位青年演员更是在台上载歌载舞。这恰恰是《医圣》与传统书目的不同,去年首演的《医圣》开创了评弹剧这样一个边弹边唱边演的全新舞台形式。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张仲景心怀苍生的情怀,聆听到韵味醇厚的唱腔,更可以领略评弹剧的舞台魅力。

首站中医药大学,评弹团派出了九人小分队,一辆中巴便可搞定,之后这支队伍还将走进20多所校园以及医院、社区进行演出。

上海评弹团派出九人小分队,把《医圣》的故事送进上海中医药大学-LMLPHP

图说:此次演出,评弹团派出的小分队 官方图

一味“药引”

中医和评弹,两者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使命,其中的关键是抓住时代的脉搏,赢得青年一代的心。这部讲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抗击瘟疫、辞官著书的评弹剧,恰恰就将二者联系到了一起。

将两个多小时的全剧演出缩短成一小时的互动演出,在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看来,既像是中药里的一味药引,又像是气功、太极拳里的导引,将观众慢慢引入佳境。有意思的是,曾在中学时期学习过评弹的胡鸿毅是个铁杆评弹迷。在从医和从教的日常工作中,他常常体会到说书先生追求的“理味趣细奇”和清晰的“书路”。这次的简化版演出,便是评弹和中医共同吸引年轻观众的一次尝试,不仅要演给业界看,更要走近各行各业的观众身边。

引发共鸣

虽然没有剧场专业舞美灯光,观众却看得津津有味。来自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尹现杰深深被剧情打动。

上海评弹团派出九人小分队,把《医圣》的故事送进上海中医药大学-LMLPHP

图说:现场观众参与互动 官方图

去年疫情期间,在外地过年的尹现杰得知疫情暴发,立刻赶回上海。那一刻,就连她的丈夫都不理解:现在那么危险,为什么还要回上海?尹现杰诚恳地说,如果所有的医生家属都这么想,那么就没有医生会去一线了。她在疫情期间和同事轮流下驻隔离点,家家户户上门排摸,接触了很多密接者,“我们是医生,就应该到一线去,临床过程中,我们需要张仲景这样的献身精神。”

一名中医药大学民乐团的学生自幼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她看完演出后表示,这样的简化版演出就好像折子戏一样,精华都在,希望能走进剧场看全本。还有医生表示,张仲景辞官著书立说,写下《伤寒杂病论》,不只是医术高明铸就的,更多得益于他多年的抗疫经历,“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这部剧很贴合我们工作。”

上海评弹团派出九人小分队,把《医圣》的故事送进上海中医药大学-LMLPHP

图说:评弹剧《医圣》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演出

《医圣》已经演出两轮,将于下半年迎来第三轮演出。《医圣》的每一次亮相,都是新面孔。今年1月第二轮演出的《医圣》,从文本到形式都有较大修改,更聚焦张仲景医者仁心的特质。

昨天首次亮相的“轻骑兵”版《医圣》,更是体现了评弹创作打磨的速度,从改版到定下场地、正式演出,不过短短一周时间。

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吴宗锡曾经说过,评弹从来不受教条和概念束缚,它完全是在实践中根据听众的反应来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这门艺术一直是跟着群众走,跟着时代走的。

因而,每一场“轻骑兵”版都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听一听各位观众的观剧感受,了解观众喜欢什么剧情,又觉得哪里太过冗余,未来的每一次演出,都会根据此前的演出反馈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虽然是评弹剧这样的“出圈”动作,《医圣》却始终不出格,仍然恪守评弹的创作规律。在《医圣》的创作过程中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旁观者,只有热心人,诚心诚意地投入创作,开辟出新时代评弹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新型空间和新的形态。

05-20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