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会雅玩 | 书法“乱”弹-LMLPHP

与几位文友赴古城绍兴兰亭一游,参观了曲水流觞、王羲之亭,以及康熙、乾隆碑等处,最后来到汉字纪念馆,匆匆浏览汉字书法历史,由此想起了中学时代,练习书法的经历。

中学第一位班主任叫许振华,一手板书非常漂亮,工整浑厚,遒劲有力。许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甚高,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字如其人。你们以后走上社会,人家对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字。”他要求学生每周交一次大楷簿,并将写得好的本子贴在墙上,以资鼓励。为上榜,我开始认真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字帖,竟得到许老师画的不少红圈,还上榜展览。见之信心大增,遂经常研习,进步甚快,自我感觉良好起来。

那时街上流行写标语,魏碑体颇流行,我也跟风练过一阵。到部队后,中午战友们午睡了,我坚持练书法,临过任政书写鲁迅先生的行书,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书不成,见别人写得一手好字,非常羡慕,自己因有始无终,终成憾事。

因有书法情结,东鳞西爪地读了一些关于书法的文章,此次参观汉字纪念馆,系统地看了中国书法介绍,将散乱的印象梳理了一下,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解。书法的经脉是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萌发于汉魏,发展于晋,鼎盛于唐。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欧阳询最为突出;中唐最杰出的当属颜真卿,其字雄健浑博、筋力丰满;晚唐要数柳公权最佳,其字棱角分明、骨力劲健。故宋代范仲淹点赞:“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唐朝书法承前启后,发展至鼎盛高峰。前有东晋前辈打下的基础,后有宋代蔡襄、米芾等,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书法大家。东晋代表人物非王羲之莫属,其字遒美健秀,骨丰肉润。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偏爱王羲之,他派人获取了其代表作《兰亭集序》后,命供奉拓书人冯承素等人摹拓若干本分赐太子、王公大臣,并命唐初书法四大家临摹,通过摹拓与临写,使经典得以传播开来,并流传下去。

纪念馆的展品中存有冯承素、褚遂良的临摹本,感觉难分仲伯。五个流传临摹本中,数冯承素的摹本最有名,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他的摹本。我在纪念馆商店挑选了一张冯承素摹本拓片,请书法爱好者戴民兄观赏。我问戴兄:“冯承素的字不如初唐四大家,为何其摹本比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流传更广?”戴兄说:“可能是名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难改变,而冯承素没有自己的风格,学谁像谁,更能乱真。”言之有理。

记得几年前,单位举办书法大奖赛时,邀请了一位书法家当评委。他当评委点评书法作品时,我好奇地问他:“你为何不挑选基本功扎实的楷书和行书,而是选那些稀奇古怪、东倒西歪的字?”他解释说:“现在流行这样的写法。”我虽不是专家,但总感到抛弃千年的传统和审美习惯,是不好的风气。胡乱涂鸦,以丑为美,唯一的解释是可以放弃苦练,弯道超车。

窃以为书法是中国最经典的文化瑰宝,唐诗是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直想买一本书写唐诗的楷书字帖,这样既可练字,又能品诗,但未能如愿。

退休后曾几次下决心习字,因杂事缠身,半途而废。这次买了《兰亭集序》,下决心照着葫芦临摹经典,但颇感难学,也许是楷书基础尚未打好,遂决定老老实实临摹古帖。曾买过不少名家字帖,感觉书法博大精深,真草隶篆,各有千秋,美学趣味,玩味无穷。

然而,字帖多了,无所适从。人的精力有限,难以广而为之,只能根据自己喜好,挑选习之。比较下来,更偏爱欧阳询,遂临摹之,但其字好看难学。颜真卿的字多少有点童子功,且有少年情结,更觉亲切,便又临摹其《多宝塔碑》,每天习字,愉悦心情,修身养性,但愿能坚持下去。

05-23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