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提出建议,在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最大活力。她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一时间,“地摊经济”引发广泛热议。在疫后重振过程中,重新来激活“地摊经济”,既能稳就业,又对城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在过往认知中,“地摊”占用城市公共空间,给城市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加快,近些年各地城管部门对“摆地摊”进行了严管。近日,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这一举措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让群众感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温度。今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稳就业、保民生”成了牵动数以亿计人心的大事,现在各行各业正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企业、个人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地摊”入门门槛低,启动资金小,经营成本低,船小好调头,在吸纳就业方面有优势,可以解决个人和家庭生计问题。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地摊经济”松绑,成都临时设置了占道经营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两个月来,成都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要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目前新业态蓬勃发展,有1亿人容纳就业,我们的零工经济大概可以容纳2亿人就业,这需要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政策,让更多就业岗位成长起来。”在吆喝叫卖、觥筹交错间,城市烟火气升腾,老百姓就业有了保障,消费者和游客也有了更多选择。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恢复“地摊经济”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平易近人之美,但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放任发展”。从“地摊经济”可以看出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各地还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例如,划定临时摊点,加强执法引导,让执法更带城市温度。对流动商贩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引导商贩合法合规合理经营。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抽检频次,让“地摊经济”活起来,“夜经济”动起来。城市管理部门还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不扎堆、不聚集。“地摊经济”与文明创建并不相悖,反而更能体现出城市温度,“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民生的基本考量,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住“保民生”的步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在危机中找新机,积极面对困难,化解痛点,释放消费活力,促进底层百姓就业,接地气、暖民心。只要不侵害公共利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下,保证清洁卫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地摊经济”就值得鼓励。

正确对待“地摊经济”,积极于危机中找转机,完善顶层设计,尽快细化“地摊经济”管理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我们一定能更多地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也体会到生活中更多的幸福片段。

稿源:荆楚网

05-30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