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印杰:建议高科技企业和大学通过“项目制”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博士-LMLPHP

我国已全面进入创新经济时代,未来的竞争力和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针对战略性新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硬科技”水平。要持续推进这些“硬科技”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是关键。

出席今年全国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表示,目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由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规模和水平已有长足进步。但直接服务于企业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改革工程类研究生的学位标准和评价体系,不要简单‘以论文论英雄’,而要关注专利、工艺方案、工程设计、标准等。”

从人才规模看,工科类研究生约为研究生总量的1/3,其中专业学位学生占60%。可以说,经过高等教育这些年的发展,数量已不构成“主要矛盾”。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印杰直言,目前亟需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术化”倾向。这一现象的形成,自然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大学教授,深度参与企业研发的毕竟是少数,加上目前高校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论文发表,考核仍然偏学术,与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有“间隙”,一些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的太偏理论,跟不上最新技术的发展。

印杰直言,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水平飞速发展,有些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求贤若渴,也有能力参与培养工作。为此,在今年的两会上,他提建议,大力改革和推进以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代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些有急迫需求的高水平战略性新型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和一些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可以通过“项目制”方式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

在具体操作层面,他建议,研究课题、培养经费、导师都可以由企业深度参与,保证学生在修读期间就能深度介入企业研发,优秀者毕业后可直接成为研发骨干,缩短企业培训周期,降低培养成本。

围绕具体项目,大学可以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发包括最新理论和技术的教案和教材。“教材可以说是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软肋,建议教育部能主管部门等加以引导、支持”。

印杰认为,大学还应致力于提供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选聘高水平企业导师,保证课程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等。同时他建议教育部将探索将这类研究生培养水平纳入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引导高水平大学切实重视这一工作;同时,相关招生计划也给予进一步支持。

05-24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