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会雅玩 | 我的民乐戏曲缘-LMLPHP

上世纪中叶,我家住的是上海市区的街面房子。三年困难时期,楼底下的西药房搬到他处,突然改为居委会。那时我还刚刚上小学。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变故,竟让我的一生与民乐和戏曲结下了缘……

当时,楼下会议室里几乎天天在开会,三天两头还会发生激烈的争吵,把放学后正做作业的我搅得不胜其烦。但这个四十多平方米的会议室,留给我的也不全是这些烦恼的记忆,意想不到的独特而又新奇的一幕突然从天而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总会有一支不知从哪里汇集而来的民间乐队,会聚集于我家楼下的居委会。他们每次到来,都会演奏上两三个小时,甚至半天。那悠扬的江南丝竹和各种地方戏曲的演唱,一直持续了七八年。显然,这是一群民乐和戏曲发烧友的聚会。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他们的演奏和演唱并不太喜欢,觉得会影响我的阅读和做作业,但渐渐地我听得声声入耳,到后来让我如痴如醉。

每当缠绵糯软的民乐声奏响,好奇心十足的我,多次下得楼来,去看看会议室里聚集着怎样一支乐队和演员?

这支乐队里的演奏者,看上去年龄都在三十岁到半百之间,以男性为主,身上的穿着,跟当时一般的市民没有什么两样,款式大多是灰色、蓝色和黑色的卡其布中山装。从他们短暂的寒暄、交谈中可以得知,他们来自上海各个区县的多家企业和机关。乐队的配置也没有什么特别,有一张扬琴,演奏者好像是这支乐队的指挥,还各有四个拉二胡、弹琵琶、吹笛子和箫的人。除此以外,还有演奏月琴、吹唢呐、笙和敲板的人,另有人专门负责敲钗、锣、鼓和三角铃。他们演奏最多的是《紫竹调》和广东音乐《步步高》《彩云追月》等民族音乐。我还经常听到他们在演唱沪剧的《志超读信》《刘志远敲更》《卖红菱》等唱段;有时,也能欣赏到越剧《红楼梦》《梁祝》中的一些经典唱段。这些唱段听多了,其中的大部分我都会哼唱。

楼下的这些演奏和演唱,对于我不啻是一种民乐、戏曲的启蒙教育,让少年的我沉浸在民乐和戏曲的美妙旋律之中。

万万没有料到,二十几年后自己从事一辈子的电视综艺和戏剧导演工作和事业,以及在我过了不惑之年后担任了将近二十年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评委,竟然得益于少年时的这段奇特的经历。我考入了上海电视台后,参与创办了名牌栏目《大舞台》和《大世界》。在录制正规剧团节目时,我都能在切割台上驾轻就熟。

你说怪不怪?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

05-31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