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斗”,坐落在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徐家土斗门自然村的东南角,初建于1903年清光绪年间,后又多次改造修缮。这是一座花岗岩单孔石拱桥,横跨村中小河,连接外港要道之处。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变迁,早已不是原来模样,但构件却基本保存下来。“光绪癸卯建”五字从拱圈的位置移到水面之上;对联石虽然被横嵌入桥身,但“德泽旁流资利济,安澜普庆乐升平”的楹联却保存完整,实乃意外。浪斗桥规模不大,却是古村原有的三座古桥中唯一保留至今的。

阁老故里浪斗桥-LMLPHP

自我有记忆起,老一辈人就常常用地道的长兴方言说着“浪斗、浪斗……”孩提时期,简单地将它当作地标,每每父母长辈提起,就知道,外婆家到了。这里顾名思义是徐氏家族的聚集地,据历史考证,可追溯到元朝。村庄留存的老房子多为明清年间建造。小时候的我每每听到要回外婆家,就特别兴奋——喜欢在村上的老房子间奔跑撒欢,喜欢那一条条不规整的青板石铺就的小路,也喜欢河流在微风吹拂下泛着涟漪的娇俏模样,更喜欢白墙灰瓦间勾勒出的烟雨江南画卷。最爱的,还是它那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说。

浪斗桥原是村上徐氏祠堂的附属建筑,听母亲说,在她儿时,祠堂和大戏台都还在,虽然祠堂内部已是空空如也,但那些需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圆柱子却依然高耸着。现如今只是留下了青苔爬满的基石可供后人凭吊。浪斗桥周围水池叫“大鱼池”,对面有一块突出的长条形陆地深入池中,称为“牛舌头”,村上一直流传的说法为,“浪斗”之名取自“跃浪斗泥牛”。长大后,我发现此诗句出自《送觉上人之洞山二首其一》,为宋代佛家诗人释德洪所作。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最近的墓葬发掘,明朝嘉靖年间曾经参倒奸相严嵩的内阁首辅徐阶,他的先人就是出生于这里。桥上的这副楹联出自村上当年的贡生新老爷之手。新老爷名徐焕章,是村上出了名的大才子。

去年五六月间,长兴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重修明朝阁老徐阶之墓。于是,跟随着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再一次回到和平,来到东山脚下,查访阁老墓的遗迹,也是我第一次以工作者的身份回到外婆家。听村书记介绍,如今保留下来的较为完整的老房子已然不多,新房大多都是在原先老屋的基础上重建的。村上人家至今保留着“房门”的说法。置身村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以前繁华热闹的场景。

而今长大的我身处故园,只想做一次深呼吸,将历史给予的厚重往事深埋心底,只愿像儿时懵懂的孩子一般,在仅留存为数不多的老房子间,在那些还留下的断断续续交错的青板石小路上放肆地奔跑一回……

“浪斗、浪斗”的呼唤声留于我的脑海,提醒我纵使世间有万般无奈,也要勇敢豁达、一往无前。

06-05 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