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首席记者 姚丽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今天上午,在上海长江大桥北岸东侧海警码头水域,24尾全长100-160cm的中华鲟、2000尾全长10-12cm的胭脂鱼放流长江口。
今天,是《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日,也是“全国放鱼日”。各地同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海洋、江河、湖泊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促进水生生物增殖,保护濒危珍稀水生生物,补充恢复生物资源群体,改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图说:立法保护中华鲟 助推长江大保护。刘歆 摄
中华鲟,生存史达一亿四千万年,被誉为“水中熊猫”,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级(CR)保护物种。长江口是全球生态敏感区,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唯一的、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的栖息场所。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旗舰物种中华鲟和长江江豚出现自然繁殖破碎化、生境碎片化的状况,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图说:24尾中华鲟放流长江口。
2003年以来,上海建立长江口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专业队伍,先后抢救中华鲟、中华鲎、江豚、小抹香鲸、长须鲸、瓶鼻海豚等珍稀物种五千余尾;连续开展水域环境监测和长江口中华鲟资源监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同时,上海探索建设长江口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创河口生态修复新模式,增加生物多样性,缓解水域荒漠化。
2004年以来,上海持续开展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3次,累计放流中华鲟、胭脂鱼、松江鲈等55万余尾,其中1.5米以上的大中型中华鲟近500尾,刀鱼、长吻鮠、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8万余尾,河蚬、缢蛏、沙蚕等底栖生物约355吨,助力长江口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