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评 | 应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网游岂可打擦边球?-LMLPHP

图源:IC

      未成年人瞒着父母给网络游戏充值、家长要求退款的新闻,可以说时有所见。有媒体报道,一位江苏消费者反映,其9岁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先后在同一款游戏上花了11万余元。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长、单次充值金额等都做了规定,但一些游戏商家并未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打擦边球。

比如,在一些游戏中,未成年玩家可利用第三方平台绕过“实名制”监管,使用家长的第三方平台账号登录游戏,就会被默认为成年人;有的游戏,无须登录即可在游客模式下直接消费充值,而按照上述《通知》,游客模式无须实名注册,但不能充值;还有些游戏,在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后充值金额不受限。

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家长尽到监护职责,做好事前预防,如培养孩子健康的消费观念、防止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管理好支付密码等;另一方面,相关商家和平台也应设置一定的充值门槛,承担起社会责任。

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比不上孩子,造成对巨额消费后知后觉,或是根本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绕过实名认证、顺利充值的。而对商家和平台来说,到底要设置多高的门槛,也有争议。有的平台为了防止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加强对疑似未成年用户甄别,并扩大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不过,诉诸技术手段需要投入,也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此外,人脸识别技术本身还会引发信息泄露的担忧。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过度消费,需要各方合力,逐步完善措施。但要是游戏连一些最基本的预防措施都落实不好,反而打起擦边球,那么对于这种明显的管理疏漏,就应该负起相应责任。比如有关规定明确,“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那么使用第三方平台账号登录,或是游客模式下允许充值,恐怕都很难算作进行了真正的实名注册。如果游戏商家或平台在甄别未成年玩家上“不设防”,那么在发生消费纠纷时,除非商家或平台可以证明消费是成年人所为,否则就应承担退款责任。

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问题,不能简单化看待,也很难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必须各方共同努力,不忽视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纪玉

06-24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