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俗人作诗想到诗人媚俗,不把诗神圣化,反倒觅到了诗的真谛。

诗的调侃-LMLPHP

都说诗是文学中的精华、精粹所在,故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典故。

但也不尽然。

不识字的人也可作诗。比如北齐斛律金不识字,可是他的《敕勒歌》却为一时乐府之冠,连今天的小学生都背得诵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袁枚的《随园诗话》还记下一位砍柴的樵夫哭母亲作的《长相思》,词云:“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娘不应?”也是自然音节,至情之声,谁能不承认是诗?

不识字者可以吟诗,凭一种感觉和生活积累。在清人龚炜《巢林笔谈》中有一则《农妇佳句》的记载,说的是吴县有位农妇从不识字,一天看到蛛网飞花,忽然得到两句妙诗:“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这是典型的触景生情。吴县这位不识字的农妇通过蜘蛛与飞花的关系,一下子悟到了诗的禅机,我以为她与斛律金和樵夫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说的是大俗近雅。

下面聊点大雅近俗——读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发现内中颇多诗论,不过我更喜欢的是《索诗瘢》一则笔记。顾名思义,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拿诗人开玩笑,不过很生动很贴切,比如著名诗僧贯休描写自己寻找诗的灵感两句“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人们认为是失猫诗;白居易咏杨贵妃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人以为是目连救母诗;骆宾王咏古诗“秦地关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以为是算博士诗;程师孟咏所筑堂诗“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还自点灯来”,人们以为是半夜上厕所;顶有趣的是梁绍壬一位同时代的人咏梅花句云:“三尺短墙微有月,一弯流水寂无人。”语极幽静,意境悠悠,可偏偏一位轻薄儿郎见而笑道:“此一幅绝妙偷儿行乐图也。”

上世纪60年代有相声《歪批三国》,拿赵子龙“老卖年糕”当包袱,很逗人一笑。观上面一些大雅近俗之作,你不能不感到诗的幽默,或者说是读者对诗的幽默。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诗人以哲理入诗,同时给少男少女以诗的沐浴,我相信此举能有助于提高国民的诗的素质,但忧者是这位诗人竟形成“现象”,漂亮的废话也渐渐多了起来。我想这或许是读者对前几年诗坛纷乱现象的一种惩戒。不管怎么说,至少这位诗人的每首诗总还愿意让人读明白吧!

由俗人作诗想到诗人媚俗,看来古已有之,倒是农妇与轻薄儿郎有见地,不把诗神圣化,反倒觅到了诗的真谛。

是为诗的另一种外在功夫。

07-17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