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防汛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在工作 记者 周馨 摄
讯(记者 金旻矣)这是无眠的一夜。7月16日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8楼防汛值班室里,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大浦口、夹浦、望亭(太)、小梅口、洞庭西山等“环太湖5站”的水位数据。每隔半小时,太湖局水文局水文水资源处(水情处)的预报员刘敏和吴娟,都会看一下“太湖遥测系统”的水位,再打开雷达系统看气象数据,推算上游来水速率,计算着汇流速度。
值班室另一边,水旱灾害防御处的值班人员也忙着向苏、浙、沪“两省一市”的水利厅、水务局通报着汛情,并通过系统调度沿线水闸开合、调节泄洪流量大小。桌上三台座机铃声此起彼伏,防御处张昊说:“规定铃响三声必须接起,我们早就练就了睡梦中听到三声铃响必接起手机的本事。”
这是焦灼的一夜。23时,水位达4.63米;子夜,涨至4.64米;凌晨2时,当水位分析至小数点后三位时,数值为4.644米;4时20分许,水位突破4.65米!之后虽有波动,但终于在7时稳定在4.65米。连续工作了21个小时的吴娟和刘敏对看一眼:“我们迎来了历史性时刻!”
带着倦容,吴娟耐心地为记者“科普”——4.65米是关键指标,达到该水位并继续上涨,就将发布洪水红色预警。而研判水位到达的时间,对发布预警和部署应急监测、防汛措施至关重要,因此水利部、太湖局和各省市都异常关注。
“16日下午,水利部还来电询问,究竟几点会到4.65米。虽然降雨的时间和空间争议很大,但通过计算,我们上报的是凌晨4-6时。实际情况和预报非常吻合。”水情处副处长姜桂花说。
这是矛盾的一夜。“心里很纠结,一方面希望暴雨别下了,这样对太湖防洪有利,前线压力也会减轻。但另一方面,也知道事物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预报员,理性一定要战胜感情,只有将预报作准,才能为调度提供更好的参考。”吴娟说。
为了准确预报,预报员对精度极为苛刻。“标准是误差不超过正负0.03米,我们自我加压,目标是不超过0.02米。”吴娟说,大家通过经验法、水动力学模型、单位线汇流法、借鉴气象外推法等四种方式,进行着数据推演。每天早晨,3位预报员独立计算后还要会商,激烈讨论后才将修正的数据上传并制成简报。
自入汛以来,这无眠、焦灼、矛盾的夜晚,几乎已成太湖局的常态。虽然忙碌,却不忙乱。“2016年太湖水位曾达历史第二高的4.87米,有了4年前的经验,今年对预报分析更有把握,不再慌乱。”吴娟表示,信息系统和算法的更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入,也让预报思路更清晰、用时更简短,以前预报一个河网代表站需要15分钟,今年5分钟就能快速研判。
早7时到岗,晚11时回家,每晚2人值班,48小时连轴转是常事……采访中,预报员手机中“太湖安澜”工作群不断跳出新信息。但诚如群名,只要太湖安澜,一切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