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飞机上装有传感器,可以让天气预报更精准。那么利用公共交通系统的数据,能否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呢?

边看边聊|我有数据,你有算法么?-LMLPHP

疫情期间除了有各种纷繁复杂的新闻不断刺激我们的神经之外,还有很多新鲜的消息不断打开我们的脑洞。比如说因为航班量骤减的关系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降低了。原来飞机上装有传感器,可以监测高空的气流、湿度等影响气候的各种信息。这些数据与高空的卫星云图等构成了精准预报天气的多个维度。这实在是一个出乎意料但仔细分析又合情合理的认知。

如果说飞机是预告天气的传感器,那么城市运营的传感器是不是非公交莫属了?这个城市的哪些路在哪个时间段会以何种“惨烈”的方式拥堵,怕是没有比公交更清楚的了。也许有人会觉得,路堵而已,了不起算是“城市运行”,哪里就能上升到“城市运营”了?会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城市最大的拥堵是每天上班的早高峰,可明明我们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已经60岁以上了啊。所以上班高峰的拥堵从根本上讲,不是上班的人多车多,而是住的地方跟上班的地方离得太远。要不怎么说人生三美:事少钱多离家近呢。贵的地方住不起,住得起的地方没有工作岗位,翻成专业术语就是:职住不平衡。所以真正能解决早晚高峰道路拥堵问题的是弥补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快城乡一体化。从这个角度看,公交虽然不能绕开城市道路的拥堵点,但它日复一日地标示着城市运营的压痛点。

公交是天生的数据包。我们的产品——公交时刻表,服务对象——客流,成本指标——油耗、人车比,考核指标——准点率、事故发生率……这些都是看得到的数据,你可以直接拿走不谢,但你也可以用点特别的算法来解密一些隐藏的信息。我曾经梳理过这两年关于公交新闻报道的数据,点击率最高的几乎都是公交车送突发疾病的老人去医院,司机送回乘客的遗失物品,孩子走失公交调度员悉心照顾等公交“不务正业”的信息。似乎老百姓对于有“私”味儿的公交很感兴趣。这算法也可以平移应用到疫情期间基层干群关系的“急速升温”上,老百姓对于“公家的干部”来给自己送快递、收垃圾,感受还是很“窝心”的。所以如果有人要跟我讨论公交对于城市的作用和意义,那么除了城市交通的功能,我也许还可以给出一个答案:公交行业在上海不只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我们是有人设的。公交的人设是:上海老爷叔,就是在弄堂口喝茶下棋“茄山河”的那个热心肠。上海小囡走进走出都习惯了有他,你可以放心地让他代收快递包裹,下班回家时他会告诉你:上午下棋的时候你爸咳嗽啦。公交对于城市的熟悉就像弄堂口的爷叔对弄堂的熟悉,哪个站点会上来哪些人,夜间经济到底发展得怎么样,驾驶员心里都有本账。而这些跟准点率、时刻表、人车比等等一起构成了城市生活中最市井的日常。

数字是有感情的。卫星云图需要飞机传感器的配合,否则天气预报就会不准。可单单看天气预报只能知道海上会有风浪,却没办法搞清为什么会有风浪。而,关于上海的打开方式,公交有数据,你有算法么?

09-07 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