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到热 新中国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的六十年-LMLPHP

图说:赵嘉福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珍贵碑刻拓片作品 官方图 

古籍修复师在当下被誉为“缝补旧时光的人”“与时光对话的人”,从业六十周年的赵嘉福先生决意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珍贵碑刻拓片作品。今天上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赵嘉福从艺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师从刻石、拓碑、装裱名家黄怀觉先生的赵嘉福说:“全国都很缺古籍修复的人才,我师傅一辈的老先生几乎都不在世了,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对年轻人来说,从事这个工作要坐得下、稳得住,在板凳上能坐十年,才能看出效果,还不一定是成果、成绩。”

拉二胡的进了图书馆

赵嘉福1961年进入上海图书馆,从事古籍书画修复装裱、碑刻传拓等工作,经手修复大量古籍善本、名人尺牍、碑帖拓片、民国舆图、盛宣怀档案等,并参与众多国家重大修复项目,包括国家图书馆善本《赵城金藏》、明代《西厢记》,嘉定太仓古墓出土古籍,清华大学抗战时期受损古籍等珍贵文献。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修复师生涯中,赵嘉福带领他的团队抢修了大批饱含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文献资料,使众多命悬一线的历史文献起死回生。

赵嘉福小时候喜欢音乐,家住淮海路茂名路一带,因为喜好音乐,读书以后,赵嘉福加入学生乐队,当起二胡手;1960年初中毕业,正赶上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到学校挑“好苗子”。两个学校都相中了他,不过,上海音乐学院是招生,要交学费,校方还建议他改行拉小提琴;上海民族乐团招的是2年制学员,不用交学费,免费提供伙食,还发补贴。懂事的赵嘉福当机立断加入上海民族乐团,继续拉二胡。三年困难时期,文艺单位压缩编制,1961年,他面临转岗。当时有两个选择, “一是去上海博物馆当讲解员,但我普通话讲得不好;二是到上海图书馆,帮别人借书还书理书,应该没啥问题。”这一年,赵嘉福17岁。

从冷到热 新中国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的六十年-LMLPHP

图说:赵嘉福

在工作中 官方图 下同

独创“不阴不阳”刻法

赵嘉福博采南北两派之长,以“博雅”闻名,堪称一代“国手”。“博”指他技术全面: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镌石刻字、碑帖传拓、碑帖装裱,五项全能。“雅”指他技术风神俊逸,无论手法还是作品,都兼具艺术气与学者气。然而,对于外界声名,他却谦逊地说:“什么事情,你坚持个几十年不停琢磨,最后自然会出成绩。”

在上图,赵嘉福遇到的是老馆长顾廷龙,跟随的是黄怀觉先生。黄师傅带徒弟先给两把刻刀,赵嘉福要学磨刀。一开始磨得不好,师傅也不说,直接丢一边,需得再磨;如若磨得不错,师傅上手用了,那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看师傅刻字,赵嘉福站旁边打下手、递工具,然后自己练习,反复模仿、揣摩师傅的手法、刻碑的节奏,甚至声音。“到最后关着门,我在里面刻碑,外边人听声音、节奏都跟师傅一样。这就算可以了。”

如今,赵嘉福的另一项重要艺术成就是遍布上海的碑刻作品,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豫园、华东师大、陈云故居纪念馆、世纪大道等地的石碑,累计上百块,成为上海新时代的重要文化景观。

华东师范大学有一块“大师石”,石长10.8米,高3.2米,重110吨,正面刻“师大”二字,也可读作“大师”,2011年落成时是上海最大的独体石刻,就是请赵嘉福先生出手。“这么大的石刻,这两个字很难架构,阴刻好还是阳刻好?赵大师想出了‘不阴不阳’的刻法,先阳刻再四面勾阴。这是大家没见过的刻法。”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介绍。

从冷到热 新中国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的六十年-LMLPHP

不忘传承无私回报

退休后,赵嘉福还担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导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重庆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传习所导师。2015年,上海图书馆“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赵嘉福被确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座谈会上,赵嘉福从六零后到九零后的“几代”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纷纷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赵嘉福说,过去大学里没有古籍修复这个专业,现在很多院校开设了专业,不仅培养本科、硕士研究生,还有博士点,原本冷门的艺术现在“热”起来。

在赵嘉福的心里,总有一份传承的使命,“我的付出是应该的,为什么?我要有一颗报恩的心,我现在的手上技术都是老一辈传给我的,他们又得到了什么?他们也毫无保留,我觉得要回报。”

09-08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