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今天上午,故宫博物院的重磅之作“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宫午门展厅拉开帷幕。从西雁翅楼、午门正楼到东雁翅楼,450余件文物、3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倾心讲述了自1406年起至今紫禁城所经历的历史故事。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展览现场 记者 潘子璇 摄

百年一瞬:沿着中轴线,走过600年紫禁城

如何将紫禁城的600年光阴浓缩到一个展览中?据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于彤介绍,此次大展使用午门区域的西雁翅楼、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观众由午门西马道进入,登上午门城楼,再从东马道离开,展线全长256米。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在观展的过程中,故宫日月交替和四季变换之美将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比如西雁翅楼展厅呈现的是故宫春夏之景,而一路走到东雁翅楼,景观则变为故宫的秋冬,正楼展厅门口,一张故宫日出与月落的图片相对而立,成为紫禁城无数个昼夜的缩影。”于彤介绍。

展厅的设计更为巧妙,绕过展厅门口的屏风,一条紫禁城中轴线沿路展开。行走其上,既像是走在故宫中,抬头看展,又像是走在紫禁城600年光阴里。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展厅内,一条紫禁城中轴线沿路展开

西雁翅楼展厅主要讲述明代宫城建设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通过“1406年•永乐营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钦安殿奉道”3个历史节点讲述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内布局的改变。其空间色彩采用米白色,凸显明代石质构件的立体效果。

午门正楼展厅通过“1655年•改建坤宁宫”“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养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宁寿宫”“1859年•连通长春宫”“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灵沼轩”8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为满足其理政、寝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它的空间色彩采用红色,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宫殿建筑及内檐装饰的华丽与精美,同时讲述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

东雁翅楼展厅则采用绿色基调,意在表示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通过“1914年•初开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战时护古物”“1949年•重整修缮队”“1961年•首荐颁国保”“1987年•瑰宝列世遗”“2002年•大修百年计”7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事件。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黄绿琉璃塑莲花瓦件

紫禁剪影:从能工巧匠的匠心建设,到故宫南迁的赤心护国宝

走完整个展厅,不免叫人感叹,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紫禁城如何迈过600年历史洪流,经受住一次次致命的磨难和打击,在周遭事和物的变与不变中,保存完好,成为一大历史奇迹?穿插在其中的是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匠心智慧和后人对国宝的执着守护。

紫禁城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刚建成的紫禁城是什么样?现存的图像资料凤毛麟角,在西雁翅楼展厅,一套图册为人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徐杰介绍,《徐显卿宦迹图》是勾勒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大臣徐显卿一生际遇的彩绘图册。展览展出了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从图上可见,明代的紫禁城宏伟壮观,不细看的话,它与现在太和殿广场并无多少差别,可见数百年来人们对紫禁城的悉心保护与坚守。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徐显卿宦迹图》

紫禁城建成历时14年,其中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展厅中,一件明代故宫建筑地基工序示意模型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此模型展示了明代紫禁城大型宫殿磉墩及夯土地基的工序做法,为了稳固地基,看似简单的磉墩却要经过六个步骤才能制作而成。另一件黄绿琉璃塑莲花瓦件,其着色丰润,雕工细腻,雕刻的莲花栩栩如生,可见古人匠心独妙。

泱泱华夏,人们用智慧让偌大的紫禁城拔地而起,也用一片丹心阻挡了它一次次灭顶之灾。东雁翅楼展厅中就用多件文物还原了“故宫文物南迁”。

1933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故宫文物南迁,一万九千余箱文物分五批迁运上海,后转迁南京分院存库。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相继爆发,文物分三路向西疏散,历时八余载,行程数万里,创造了战争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明代故宫建筑地基工序示意模型

展览展出了当时的《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南迁物品清册》。此书是故宫文献馆为南迁档案、文物编印的详细清册,记载了文献馆运沪文物的名称与件数。其中包括宫中档案、乐器、仪仗、武器、冠服盔甲等3773箱。还有一张《文物播迁经过路线图》详细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辗转迁移保护的历程。“细心的观众可以从中找到故宫文物南迁的60余处史迹和20余座城镇,从中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人们守护国宝的艰辛和不易。”徐杰说。

而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文物陆续回迁。三年后,古物陈列所归并故宫博物院,故宫15年前呈送的“完整故宫保管计划”最终实现。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南迁物品清册》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展览亮点盘点:

犀利!且看故宫“防火防雷”攻略

尽管故宫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一片绝美的朱红,但众所周知,故宫怕火。一年前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关停故宫火锅店,并宣布未来故宫角楼餐厅将不再提供火锅服务。从中也道出了故宫怕火的事实。

而在历史上,故宫的多灾多难大多是因为雷和火。太和殿曾被多次烧毁。康熙年间一度被焚毁,由于良材难求,取木艰辛,那次工程备料就用了十余年。自此,古人便开始探索“防火防雷”攻略。

在午门正楼展厅里,一排太和殿屋顶的小兽并排而立,他们大都昂首挺胸,十分呆萌可爱。据张杰介绍,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它只在太和殿出现过,是个孤例,行什长相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是防雷的象征。现在看来,将“雷公”置于屋顶防雷虽有些迷信,却也是古人对平安的美好祈愿。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太和殿屋顶的小兽

武英殿作为外朝的重要建筑也曾多次遇火,清末,武英殿于同治八年(1869)、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次失火,最后一次大火导致大片区域化为焦土。武英殿曾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进行了两次艰难的重建。展览展出了清代的“消火栓”——铜水激筒,它是古代用于救火的扬水器。宫殿着火时,太监拎水桶满水搁在火场旁,将激桶置于水桶之中,用力上下一掳,就能将水注升空,扬程高达20米。此外还有一顶20世纪初的消防头盔,头盔有一颗五角星,上方写着“消防队”。可以看出当时故宫消防队伍的演进。

古人绞尽脑汁防火,也提示了现在的我们:防火在任何时期都是建设平安故宫的重中之重。

震撼!这件漆纱工艺完爆现代科技

在正楼展厅宁寿宫区,一件置于中间展柜的漆纱也是此次大展的主角之一。缘由有二:

其一是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图案纹饰异常精美。漆纱是一种特殊的织物。张杰介绍,这件漆纱原先镶嵌在宁寿宫花园符望阁一层的栏杆罩上,宁寿宫花园的内檐装修是公认的乾隆时期工艺巅峰水准,紫禁城内无出其右。而这件漆纱的工艺复杂程度与制作难度,即使在宁寿宫花园之中,也称得上数一数二。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未能实现对漆纱工艺的彻底理解,更难以原样复制。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漆纱

细细看之,漆纱轻盈玲珑,它的正反面皆有相同图案装饰,又能完全透光,可谓绝妙。“别看它薄薄的一层,其中有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勾线层共6层组成,只可惜漆纱的制作工艺久已失传。”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静表示。

其二是因为漆纱在这次大展上是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但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

此次“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将持续至11月15日,想看漆纱的观众可要抓紧啦。

必刷!看多少次都不够的金瓯永固杯

不同于此次展览首次展出的神武门唐卡、五供、符板等文物,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是屡次上展的“常客”,它曾五次上展,每次都能以熠熠生辉的外表和美好的寓意博得一大群观众的目光。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开幕 450余件文物讲述故宫的前世今生-LMLPHP

图说: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在每年新年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年新年凌晨子时,皇帝都要在养心殿明窗,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所以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寓意江山永固。据说当年很多达官贵族、民间富商,都偷偷仿做过这尊大吉宝物,想借帝王传家之宝,沾皇家福气,保家业长存。

展览中,不时有观众走到它身边祈求学业有成、家和美满。不知,这些祈愿的观众是否会在那一霎那感受到古代皇帝提笔祈求江山永固时的美好心情?

09-10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