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餐桌前应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从哪里来?从盘中餐的汗水和辛苦中来,从饥肠辘辘的感受和体验中来。
去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并不起眼的信息,但这则信息却让我震撼: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饥饿人口达8.2亿,近三年来出现连续上升。报告特别指出,如若将“不一定处于饥饿状态,但面临着营养不良和健康不佳的严重风险”人群计算在内,那将要超过20亿人。报告警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零饥饿’目标正面临巨大挑战。”
我将这则信息特地剪下留存,目的是要记住在我们富裕起来的时候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因贫穷而挨饿的人群,特别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不想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发布报告:由于新冠疫情、洪涝和蝗灾等因素,全球粮食生产、加工、交易和运输受到严重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缺粮人口或将增加1.3亿,是近50年来出现的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几乎与此同时,另一篇报道更让人触目惊心:新冠疫情后大量学校关闭,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除了失学还要挨饿——原有的校餐是他们每天唯一的食物和营养来源,随着学校的停课而断供。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约半数儿童处在极端贫困中,南亚也有三分之一儿童生活在贫困中,包括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相当部分贫困儿童,因疫情停学而校餐指望不上了,面临饥饿的煎熬。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仓廪实而百姓囊中满,绝大多数民众对饥饿的记忆已成遥远的过去,餐桌上大手大脚、随意丢弃已司空见惯,尤其是相当部分年轻人毫无节制,甚至甩派头比阔气。在一些中小学和大学里,食堂泔脚桶里倒满了剩菜,有的整盒整盘没动就扔掉了,让厨房人员和清洁工心疼不已。早几年有报道,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每年为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记得小时候物资匮乏,母亲对食物特别爱惜,她是农民出身,受过苦,挨过饿,知道断粮的滋味,经常念叨庄稼人的不易。有次我不慎将碗跌落,饭菜洒了一地。母亲心疼极了,俯身把饭菜挑起来。我说弄脏了,不要了。母亲没理我,只说了一句:“大雷公公要打的。”长大之后我们当然知道哪有什么“大雷公公”,但母亲并不是吓唬我们,她信。以后生活条件好了,物资也丰富了,但母亲仍然禀性不改,节俭成性,要她丢弃一些食物比什么都难。我们也是从贫穷和物资匮乏中过来的,所以对母亲的行为能够理解。
现在,我与女儿常在消费观和生活习惯上有分歧。她说,爸爸就像奶奶,想不穿,又不是没有钱,何必这样抠自己?我说这与钱无关,即便成了亿万富翁,我仍然会这样,挥霍和浪费我做不到。
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与下一代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对接,两代人的区别在哪里?母亲的心中有“大雷公公”,我们坐在餐桌前也常有敬畏之心,而他们没有。
敬畏之心从哪里来?从盘中餐的汗水和辛苦中来,从饥肠辘辘的感受和体验中来,从地球村里苍白的面容和祈盼的眼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