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预见,那些曾让安倍在国际社会茫然无措的难题,菅义伟一个都躲不过。
9月16日,菅义伟在当选首相后,第一次提到中国。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我国应以有效的日美同盟为基础,发展政策。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在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同时,与中国和俄罗斯等邻近国家构建稳定的关系。”
显然,这段话并非特意为中国而提,但他在强调视美日同盟为政策基轴后,仍不忘平衡与周边大国的关系。
这种平衡的背后,是身处大国博弈夹缝中的纠结,也是来自前任“外交遗产”的压力。
14日,当新任自民党总裁菅义伟从“前任”安倍晋三手中接过祝贺捧花,一脸严肃的他没有显露出格外的喜悦。
安倍数年来的外交受到日本国内好评,但犀利的日媒也指出,安倍外交看似风生水起,实质性成果却寥寥可数。相比于前任,性格本就内敛的菅义能否有所突破?
尤其是,如何在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情况下,真正建立与中俄“稳定的关系”?
1 豹 变
安倍8月底表明辞职意向后,首相生涯却出现了罕见的“逆袭”。根据读卖新闻社统计,安倍内阁支持率在9月初提升至52%,较一个月前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不支持率则从54%下降至38%。这是半年以来,安倍内阁支持率首次超过不支持率。在战后日本历史上,首相在辞职后还能获得国民这般的回心转意,极为少见。
写着“我想念安倍”的茶杯、T恤等纪念商品成为日本许多电商的热卖……
人们还看到:中国外交部对安倍为中日关系的贡献做出积极评价;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为其撰文,称赞其幽默、谦逊和冷静;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安倍“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在对安倍内阁实际成绩持肯定的国民里,高达75%的声音认为他“在外交领域提高了日本的存在感”。的确,安倍过去数年在外交场合留下了许多令人深刻的名场面:他可以朝俄总统普京一路小跑,让俄罗斯面子倍足;他也能临时起意跑进中国驻日使馆国庆招待会的会场,给中日关系制造惊喜;而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安倍撂下电话就飞到纽约屈身“觐见”,哪怕之前一直是对希拉里笑脸相迎;再往后,特朗普喜欢打高尔夫,安倍就全程陪他打,哪怕自己累到摔的四脚朝天……对于这一多少有些自降身价的做法,安倍显得很坦然:“为了国家和民众,可以舍弃面子,这是我们作为领导人应该有的姿态。”本着这种政治觉悟,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不惜“君子豹变”。以实干闻名的菅义伟,应该也会以务实的态度处理日本外交。
2多 面
为了日本,安倍的确是努力的。但就中日关系而言,“改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在友华的同时,安倍也从未放弃过遏华的努力。尽管安倍在2018年初冬的访华之行促成两国关系在钓鱼岛争端发酵后“破冰”,并由此赢得中方的积极评价,但是纵观安倍对华政策的变迁,既有日方对两国力量对比变化的被动适应,也有主动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尝试。以明显针对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为例,当特朗普上台后把TPP一脚踢开,导致这个区域贸易协定几近破产时,是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填补了美国留下的领导力真空,协调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越南等国完成了对TPP的改良,扭转了这个组织的命运。在安全问题上,安倍二次当选首相后的首次访美之行就用一篇以“Japanisback”(日本回来了)为主题的演讲,为美日同盟的全面强化奠定了基调。面对驻日美军基地搬迁的难题和特朗普对盟国的“敲诈”,安倍一面在日本地方政府与美国之间积极斡旋,一面寄出“同情预算”变相用钱捆住美国。更不必说,由安倍2007年在印度首倡的“印太”概念,已经深刻形塑了美国当下的国家战略。说到这,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特意撰文怀念安倍,也就不难理解了。过去数年,迷之恐华的澳大利亚积极寻求加强与日本、印度加强安全合作,日澳之间不仅完成了派兵进入彼此领土进行军演的历史突破,允许彼此间提供弹药支援的《军需相互支援协定》也正式生效。
2018年1月,安倍晋三邀请特恩布尔参观陆上自卫队习志野演习场,并共同乘坐澳制装甲车。日媒指出,邀请外国首脑视察自卫队基地非常罕见,而外国领导人视察自卫队特种部队训练更是首次。
对于这些变化,执意对抗中国的美国政客们乐见其成。当安倍宣布辞职后,国务卿蓬佩奥等美国政界人物在表示惋惜的同时,也高度关注继任者接下来的表现。上周末,已经宣布辞职的安倍专门就日本的反导问题发表谈话,意图为“后安倍时代”的安保政策定下基调。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两点——是否会把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纳入日本新的安保政策,以及用什么方案来替代被放弃的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意味着日本实际上拥有“先发制人”的打击,而这与日本和平宪法确立的“专守防卫”、放弃战争权的理念是截然对立的。陆基“宙斯盾”系统作为美国研发的反导系统,在战略上是为了方便美国更紧密地捆绑日本,因此其替代方案可作为观察菅义伟安保政策的风向标。说得直白点,一旦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无异于架空和平宪法,也就是安倍心心念念追求的“修宪”目标。在正式下台前急于给安保政策定调,反映了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保守派势力所做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对菅义伟的制约。
日本近年来越发频繁派军舰赴南海巡航,直观反映了其在安全问题上的对华立场。
3继 承
其实,“修宪”也好,亲美也罢,本质上是为了摆脱日本的“战后体制”,借亚太格局剧变之际使日本完成“正常国家化”。因此,安倍路线主导下的日本外交,或许能本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与中国修复关系,却绝不意味着日本顺乎了历史的正义。最鲜活的例子,就是日韩关系戏剧性的恶化。作为日本主要贸易伙伴中的特例,韩国的舆论场对安倍辞职几乎是一边倒的兴奋,就连青瓦台也把重心放在“将与新当选的首相及新内阁为增进友好合作而共同努力。”历时已一年有余的日韩“贸易战”已在两国关系的旧疤上再添新疮,但问题的根源仍在于日本在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上的蛮横态度。过去几年,安倍内阁屡次质疑慰安妇问题的存在,在触怒韩国民众后又意欲借经济技术优势用“贸易战”压服韩国,意图强行推进“战后外交总决算”,彻底解决历史包袱。用首相官邸消息人士的话说,韩国是日本为维持大国面子“绝不能让步的对手”。但事实表明,靠回避和遮掩非但不能把历史同现实切割,更不能与饱受侵略之苦的邻国达成“历史和解”。
安倍去年8月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引起韩国大规模抗议示威。
所以,当特恩布尔等西方政客怀念安倍的“谦逊、幽默和冷静”时,请不要忘记他在面对韩国这样国力弱于日本的近邻时,姿态是何等的冷酷与傲慢——何况,安倍的很多立场,都是通过时任官房长官、已经成为首相的菅义伟之口说出。已经表明将“基本继承”安倍路线的菅义伟,有极大可能在自己不熟悉的外交上全盘继承安倍的立场。换句话说,那些连长袖善舞的安倍都无法解决的外交难题——如历史问题,以及借安倍的外交技巧暂时压制的外交问题——如领土问题,都必然继续考验菅义伟。
菅义伟能否在慰安妇问题上认错,妥善处理与韩国的经贸冲突?能否继承安倍的“北方四岛”方针,与俄罗斯彻底缔结和平条约?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他对建立“亚洲版北约”一事持否定态度,但仍将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在美国保守色彩越发明显的背景下,他又如何在中美间把握平衡,实现“与中国和俄罗斯等邻近国家构建稳定的关系”呢?
历史将很快给出答案。
撰稿 深海龟
责编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