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光明日报记者 杨永磊 任维东

9月13日下午,阳光炽热。建档立卡户、64岁的苗族大妈杨开义拿着刚刚分到的1397元,乐开了花。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农贸市场的空地上,岜夺村委会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益二次分配大会正在举行。杨开义告诉记者,在云南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靠种玉米、水稻和养羊,还有在外打工,她家有了多种收入来源,日子越过越好。

云南省广南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县域面积和人口均居全省第三位,素有“天之广,云之南”的美誉,却因多年的深度贫困,一度成为人们眼中“又广又难”的地方。山多地少,全县山区、半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94.7%,脱贫任务在云南省9个未摘帽贫困县中排第3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南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世代居住在深山里的群众纷纷搬了出来,在平地上有了亮丽的新家。搬迁完成后,广南县又琢磨着如何“造血”,在培育贫困搬迁户内生动力上下起了功夫。

发展产业与分配激励相结合

在广南县岜夺村,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人莫嫁岜夺村,三年两不收,男人挑担担,女人背背篓。”

2018年3月,云南省纪委监委挂钩岜夺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经过上上下下的不懈努力,岜夺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6%下降到2019年的0.36%。如今,在政府帮助下,山民们住进了现代化的岜夺新村,村里卫生院、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一应俱全,一排排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幅幅秀丽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群众搬出山凹后,后续如何能致富,才是检验脱贫成效的关键。岜夺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左煜说:“我们制定了短期能脱贫、中期稳得住、长期能致富的目标,短期主要发展高峰牛、长毛兔养殖,中期主要是扩大甘蔗林种植,改造升级油茶地,长期主要是发展万亩油茶、乡村旅游、苗圃小镇,力争在脱贫后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做出示范。”

林隐忠是原岜夺村村民,家中有四口人,易地扶贫搬迁前,生活贫困。在云南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林隐忠贷款10万元,养起了高原原生态黑山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养了350只黑山羊,年出栏50多头,能卖7万多块钱;在附近务工,每年收入2万块钱;种了5亩玉米,能卖7000多块钱;养了200多只土鸡和100多只鸭,能卖15000多块钱。“忙的时候还要请工人帮忙。”林隐忠说,“请的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来打工,管饭一天110块钱,不管饭一天130块钱。”谈起未来的打算,林隐忠说,他想把羊一直养下去,并且不断扩大规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林隐忠憨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了解,岜夺村集体经济与豪峰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养殖高峰牛,全村151户贫困户以政府扶贫资金入股,将产生的收益进行二次分配。岜夺村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制度,按照贫困户是否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遵守村规民约情况、外出务工情况等评定分红金额,此次分红是今年第一次分红,共18万元,其中最多一户分得2594元,最少一户分得958元。

同样的分配激励机制还出现在岜夺新村的爱心超市里。爱心超市运营负责人员告诉记者,超市的物资来源于挂包单位省纪委监委、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的捐赠,物资的奖励、发放实行积分兑换制,1积分等于爱心超市里的1元,村民的产业发展情况、技能培训情况、政策知晓情况、环境卫生情况等分别对应不同的积分,依据自己获得的积分可以到超市里兑换同等价值的商品。“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分配机制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扶贫又扶志!”岜夺村党总支书记吴贤武说。

创新就业扶贫新模式

广南县圆梦社区是文山州最大的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中,广南县果断决策,把县城最好的地段让出来,规划600亩土地建设集中安置点圆梦社区。群众住进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圆梦社区党委书记陆开志说:“老百姓搬迁到社区后,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续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我们的理念是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入,家家能致富。”为此,广南县提出了“扶贫车间+自主创业”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有务工意向的务工,有创业意愿的创业,同时,把扶贫车间建在楼下,建在社区旁边,开创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业扶贫新局面。

网络直播带货、创业孵化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务工……9月14日上午,记者走进紧邻安置点圆梦社区的广南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一片繁忙景象。直播间里,网络主播正在推销广南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左右两位学员在认真地学习观摩。百姓创业服务站里,创业导师正与创业人员深入交流。该服务站由上海市静安区人社局、中国宝武吴淞口创业园和文山州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广南)基地联合运作,为有创业意愿的人制定个性化方案,从项目选择、申报贷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创业指导服务。文山州青年创业孵化示范(广南)基地总经理罗琦告诉记者,2018年至今,该基地共孵化企业135家,带动就业1300余人,其中有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自主创业。“很多创业者的项目并不是什么大项目,就是开一家酒吧,开一家民族特色服装店,等等,但是这些创业事迹很能提升老百姓的士气。”罗琦说。

陈文秀是圆梦社区一个扶贫车间的工人,今年27岁。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加工用在家用电器上的电子磁环。“这样的磁环我每天能做400多个,一个挣一毛八,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陈文秀说,“离家也近,从家出发,步行只需要十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像陈文秀工作的扶贫车间在广南还有很多。近年来,广南充分发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作用,创建了“扶贫养殖车间”“扶贫加工车间”等,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让广大贫困户能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现在每天的生活都很有盼头。”陈文秀一边加工电子磁环,一边笑着说。

《光明日报》

09-23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