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有“剪而复生”的特点,这让韭菜看起来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用其进行祭祀有乞求保佑子孙代代昌盛的意思。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元宵节、清明节还是端午节、中秋节,都有鲜明的四季更替色彩。这是因为,传统中国文化,就是在农业生产中诞生的,天然地笼罩在工业社会无法企及的田园诗意中,而以春节最为隆重。《诗经·豳风·七月》叙述的就是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随着月令的移动,草木虫鱼在变换,人们一切的衣食操劳在跟进,画面平凡、自然、古朴、和悦。我们由此可以了解到远古先民的情怀!
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居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春节的祭祀除了要摆放好鲜美的羊羔肉,还要供上韭菜。其原文是这样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不过,考古学家们大胆推测,用这些美味佳肴祭祀祖先以及在天之神当然是名义上的礼仪,它们最后是进了这些忙着过节的先民们的肚子里。
韭菜现在来看是一种非常寻常的蔬菜,但韭菜的身世可并不简单。除了作为高端祭祀用品,它还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要蔬菜;历史典籍里很早就有记载和说明。如《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东汉时期许慎编著的一本关于汉字起源和字形分析的书籍,在这本著作当中与韭菜相关的字曾有多次涉及。关于“韭”字,在《说文韭部》的解释为:“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意思是说韭菜这种蔬菜,种植之后就能够长久地收割、食用。韭菜的“韭”字属于象形字,字的下部“一”代表的是土地,上面的“非”在小篆的书写下非常像旺盛生长的韭菜叶子。
也许有读者会问:古人为什么要用韭菜进行祭祀呢?其实这主要和韭菜的生长特点有关,韭菜有“剪而复生”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让韭菜看起来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用其进行祭祀有乞求保佑子孙代代昌盛的意思;葫芦也有类似含义。
值得指出的是:韭菜是货真价实的我国本土蔬菜。相比白菜和大豆,它的驯化时间最早。大约在一万年前,人们就被它特有的香气吸引,开始有意识将其改良栽培。《尚书·夏小正》里就有“正月囿有韭”的记载。囿,即为土地私有化制度下的私人菜园,而《夏小正》记录的是夏朝前期农耕方面的活动。也就是说:当时的韭菜已经广为老百姓所种植,自然是一般人都能吃得起的普通蔬菜了。
至于现在一般小饭店或食堂司空见惯的“韭菜炒鸡蛋”,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了。同样是在西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部队发明了饺子;随即韭菜就入馅了。韭菜入馅的好处在于,既清除羊肉的膻味,又增强士兵的免疫能力。
说到韭菜,它一年四季都有,但公认冬天的韭菜味道最为鲜美。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就有这样的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其述说的就是在动荡的年代、故人惊喜重逢,在新春来临前,用散发着香气的韭菜和黄粱共度美好的相会。纵览历代诗人们对于韭菜所写的诗句,可以看得出他们是何等自然、热烈的情感。这其中有宋代方岳的“韭畦时一摘烟苗”;有刘子翚的“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有元好问的“韭早春先绿”……举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下来讴歌韭菜的诗词大概有三百首。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杜甫的这首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