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解读 | 她们给世界带来希望:一把神奇的手术刀或许能让人类免于病痛-LMLPHP

诺奖解读 | 她们给世界带来希望:一把神奇的手术刀或许能让人类免于病痛-LMLPHP

图片来源 诺贝尔奖官网

北京时间今天傍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马纽尔·沙尔庞捷和詹妮弗·杜德纳两位女科学家,以表彰她们对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贡献。

埃马纽尔·沙尔庞捷生于1968年,现任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感染研究所主任,同时是瑞典于默奥大学的访问教授。詹妮弗·杜德纳生于1964年,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及化学工程系教授。

诺奖解读 | 她们给世界带来希望:一把神奇的手术刀或许能让人类免于病痛-LMLPHP

沙尔庞捷与杜德纳在2011年合作开展CRISPR技术研究。“两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2012年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证明了CRISPR-Cas9系统在体外实验中能‘定点’对DNA进行切割,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员刘佳告诉记者。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生物发现之一。在2015年被《科学》评为年度突破。CRISPR/Cas9是继“锌指核酸内切酶(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CRISPR/Cas9具有成本低、制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于是它迅速风靡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成为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有效工具。

“现在,新一代CRISPR技术已经可以更有效、更精确地修改基因组。美国也有多家公司在进行产业化发展。”刘佳介绍,“基因编辑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用于人类遗传疾病的治疗,比如基因位点突变导致的地中海贫血症、先天性黑蒙等。”而如今,碱基编辑和引导编辑系统(prime editing)的出现标志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其实跟进很快。”刘佳介绍。2012年起,他在美国开展相关研究,当时基因编辑技术还处于第一、第二代的阶段,参与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并不多。当他开始博士后研究时,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刚刚“冒头”,中国已经迅速跟进。“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开始,我国整体水平、跟进速度、研发原创性相比之前很多学科有了极大进步。”而刘佳所在的上科大实验室,也正开展基因编辑工具递送的研究工作。

“我对于立陶宛科学家Virginijus Siksnys没有一起获奖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2018年,他与今年两位诺奖得主共同获得了卡夫里科学奖。”刘佳表示。当时,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微生物遗传学家索里克表示,在CRISPR领域,Siksnys作为该技术的开创者之一而广为人知。

提到CRISPR-Cas9的发展,华裔科学家张锋是个绕不开的名字。2013年1月,张锋和另一位科学家同时在《科学》杂志分别发表论文,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运用到小鼠和人类细胞,实现了CRISPR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编辑。而在几周之后,杜德纳实验室也发表了类似的结果。据了解,张锋和博德研究所在美国拥有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所有真核生物的专利,而这是CRISPR技术商业化最为核心的专利之一。

“基因编辑”这个名词对人类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事实上,早在1963年,就在著名的DNA双螺旋模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仅仅一年,分子生物学家约书亚·莱德伯格就乐观地预言,通过修改人体基因来治疗疾病,“将仅仅是个时间问题。1990年,威廉·安德森医生将一段功能正常的人类基因放入4岁小女孩阿香提·德希尔瓦的细胞内,以替代小女孩身体内出现致命错误的基因。基因编辑治疗也从幻想走进现实。从此,科学家们开始挥舞“上帝的手术刀”,力图通过修改自身的遗传信息,对抗亿万年进化带来的病痛折磨。

在基因编辑治疗发展路上,有过掌声,也有质疑。“近两年,在人胚胎上开展基因编辑一度引起热议。其实多国科学家都在开展相关实验,基因编辑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慎之又慎地处理好伦理问题非常重要。”刘佳说。

据介绍,目前已有基因编辑治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新晋诺奖得主杜德纳也曾谈到,在个性化医疗领域,CRISPR技术推动了多款个性化药物的发展,帮助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在未来的几年里,通过修复基因突变,CRISPR还有望治愈一些严重的遗传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

两位获奖者诺贝尔化学史上第一对同时获得诺奖的女性,也是诺贝尔化学奖史上第六位和第七位女性得主。沙尔庞捷在获奖后表示:“我们希望今天获奖可以给全球的年轻女孩传递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10-07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