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吃糕、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风雅乐事,敬老尊老则是永远的人文主题。

菊花开,重阳来-LMLPHP

九九重阳节,正在农历寒露节气的三候,菊有黄华之际。故中国人自古就有重阳赏菊的传统习俗。每到此时,凌霜斗寒的菊花争奇吐艳,美不胜收。随便列出几个经典菊花的芳名,如绿云、墨荷、凤凰振羽、十丈垂帘等,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浮想联翩了。

千百年来,菊花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因其高洁坚贞,不以娇艳妩媚取胜,而贵在素雅大方,不畏寒霜的高风亮节,从古到今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喜爱歌颂。屈原爱她的洁净清新,“夕餐秋菊之落英”;曹植赞她的明丽鲜妍,如同他心目的中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黄巢爱她的霸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最著名的还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笔下的菊花传递的是一颗淡然平和的出尘之心。

其实在古代,《尔雅》《礼记》里面早有菊花代表长寿的记载了。菊花多在秋季九月起盛放,谐音九就等于久啊。九九归真,长长久久,因而九月又有菊月的说法。汉朝的古书中讲到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皇宫里盛行酿菊花酒,命名为长寿酒。九九重阳菊花黄,过节时赏菊看菊,再饮菊花酒,如果用在重阳节这天采摘的菊花酿酒滋味最佳。当然还有菊花茶或者用菊花沐浴泡汤,此三种菊花加水的搭配,皆取“菊水上寿”之雅趣和美好寓意。也常看到象征万年长青的松柏画上亦有菊花,说法是“松菊永存”,祝愿长寿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节气的重视实在丰富有趣!

赏菊吃糕、登高望远是重阳节的风雅乐事,敬老尊老则是永远的人文主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把重阳节这天定为“老人节”,后改为法定的“敬老节”,一字之差却大有深意。中华民族历来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以往的几代同堂天伦之乐曾被外国老人艳羡不已,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飞速前进让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从80后大批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开始,国人的家庭生活观念和大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变革中,如今三代同堂已日渐减少甚至只能在周末和假期实现。所以新形势下的敬老和孝顺,必须适应潮流与时俱进了。有人说带上孩子常去养老院探望父母,也算孝道。有人说一碗汤或楼上楼下是最理想的两代人距离。还有人说按照老人自己的意愿帮他们安排暮年生活是最大的孝敬,因为“顺”比“孝”更难得,孔老夫子亦言孝敬父母“和颜悦色最难”。

随着国民健康水平和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的攀升,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日益明显。如何利用各方资源以多种形式助老爱老让老人们乐活,是所有年龄段的成人都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毕竟谁都在长大成熟,谁都会变老,所谓父一辈子一辈,延绵不绝。

当下有一种“新老人”的说法,意指五六十岁的“年轻”一代中老年人,我倒觉得我们新老人除了观念新之外,在养老方式上也不妨变革。只指望养儿防老已经落伍和不现实,还是未雨绸缪,拓展思路打开脑洞,像沪上的社区养老、住家养老、以房养老和鼓励民间创办养老机构都很好。而流行一时的抱团养老、旅居养老、自助养老也是有益的尝试,比如青年义工的“助老时间”银行贮存机制,把陪伴老人纳入科学管理,既帮助高龄老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也为义工自己未来的老龄生活埋下有人陪伴的愿景种子。两全其美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唐诗中有不少吟咏菊花的佳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未免有些许悲情,还是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坦然欣然。而最能展现出菊花傲立寒秋气势的,非黄巢的名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莫属,面对飒飒秋风,菊花蕊寒香冷,却绽放着隽永芳姿,不让秋霜,笑对初寒,五彩缤纷。

重阳到了,菊花开了。

10-23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