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夜饭看啥?”“!”昨天下午,在上海报业集团印务中心门口,在秋天的阳光里,有30个孩子的笑脸格外灿烂。他们手里捧着热腾腾的还散发着墨香的晚报,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还说,要赶快把这份报纸拿回家,“送给我外婆,明天是重阳节,送给她作礼物。”只有9岁的荀恺欣一边纠正着别的小朋友“”的上海话发音,一边告诉记者说:“我特别喜欢今天的活动。”

九九重阳,9岁孩子要把91岁的《新民报纸》带回家送长辈-LMLPHP

图说:孩子们参观报社 记者 王凯 摄

时间回到5小时前。

昨天上午9时,“未来研究所”带着本周招募的30个来自上海各区的小学生,带着他们对晚报的好奇,对新闻的好奇,来到威海路755号4楼。“91代表着什么?”“这两个铜像是谁?”“这些就是报纸版面吗?”还没进会议室,一颗颗小脑袋里,便蹦出了许许多多疑问。在之后的一个小时,这些疑问被一一解答。他们了解了这张报纸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也了解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出处和意义;他们记下了晚报历史上有过的知名作者,也记下了这张报纸曾经最高的186万份销量;他们浏览了从黑白到全彩的晚报版面,也在全媒体中心的数据大屏前流连。

九九重阳,9岁孩子要把91岁的《新民报纸》带回家送长辈-LMLPHP

图说:孩子们在全媒体大屏前流连

参观完采编部门,孩子们从4楼“转战”到46楼。他们的好奇更多了:“记者姐姐,你的一天是怎么过的?”“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上头条’?”“什么是副刊?”“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稿?”排排坐好,他们跟随晚报记者,了解“一篇新闻稿的诞生”的台前幕后。一个小时过去,孩子们大体知道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流程,也知道了融媒体时代新闻的变化;有人在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誊写着“5W”,有人圈出心得:“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还有人自问自答:“新闻是什么?”然后配图说“真实、新鲜、及时公开的报道。”

“我们什么时候去参观印刷厂?我可以拿到今天的报纸吗?“吃过午饭,孩子们急急地派代表问了晚报经管办主任两个问题,并郑重地送给晚报一张卡片。卡片的信封上写着“谢谢!《》”,里面则签满了30个孩子的名字,还有满满的用彩色笔写的“感谢”和“THANK YOU”。他们说,他们回家要好好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文章,个头挺高、听课时候提问和回答都最积极的王小斌说:“我要给晚报投稿。”

九九重阳,9岁孩子要把91岁的《新民报纸》带回家送长辈-LMLPHP

图说:孩子们拿着刚印出来的报纸

下午1时不到,开往集团印务中心的大巴便出发了。从传版到电脑制版,到机器制版,再到印刷;从印刷到调色,到捆扎打包,再到送上邮车,孩子们目击了报纸诞生的最后一道工序。印刷机在头顶哗啦啦地滚过,好奇又欣喜的目光一直追随,直到拿到湿乎乎、热腾腾的簇新的《》,一张张小脸更兴奋了。有人直接席地而坐,戴着口罩在印刷车间便捧读起新闻来。“原来一份报纸的诞生,需要这么多人的努力。”车间外的小花坛边,有小男孩这样感慨。未来研究所的带队老师说:“谢谢晚报的全力支持,开放所有部门给孩子们参观。未来与你们不见不散!”

10-25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