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 | 身兼工程师、创业者的青年科学家俞凯力求突破 跨界推动科研创新应用-LMLPHP

图说:俞凯 采访对象供图

“杰出的工程师也一定是优秀的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思必驰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里有这样一个信条,这是实验室掌门人俞凯的特别设计。这位青年科学家也是人工智能公司思必驰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这间实验室将企业的技术问题和诉求与大学里的基础创新持续、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和思路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

擦亮“皇冠上的明珠”

俞凯在清华大学完成自动化专业本科,进入清华大学国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其后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机器智能实验室进行语音识别的研究,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语音被誉为人工智能的皇冠,俞凯觉得皇冠上的明珠是“对话”,“最早提出人工智能标准的图灵测试,就将机器是否能够与人对话作为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伴随越来越多智能硬件终端的诞生,语音交互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也越发确信,这颗明珠将越来越耀眼。

在英国工作期间,俞凯开始从事对话系统的研究。他的合作导师利用自己的两段学术休假,做出了语音识别和对话系统的理论突破、系统原型,后来又进行了产业化,这对他影响非常大。他开始思考科研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科学研究有两个方向: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

创新的方向由此有了更接近现实的指引,俞凯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超大规模语音识别系统和认知型人机口语对话系统,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大咖说 | 身兼工程师、创业者的青年科学家俞凯力求突破 跨界推动科研创新应用-LMLPHP

图说:应用思必驰技术的芯片

穿梭学界与工业界之间

近年,俞凯以教授、工程师、创业者的身份继续推动着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聪明对话的车载音响、能够准确识别的语音工具、能帮助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智能终端等一系列产品接连诞生,疫情期间思必驰的智能语音机器人也在海量流调中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更高的识别率、正确率,更高效快速的算法提升智能,技术的突破也是佳绩频出。

要将学界与工业界之间的“墙”变成“门”并且穿梭自如并不容易。不久前,俞凯作为“跨界”代表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分享跨界经验,他提到联合实验室的优势——研究问题现实关联度高,有明确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由思必驰所有并转化,同时又能允许学术研究者做论文发表并聚焦于前沿的技术探索。

今年俞凯也受邀参加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青年科学家论坛,这将是连续第三年参会。“我在首届论坛上谈了有关对话式人工智能的理论思想,去年讲算法,今年我想谈谈技术。从‘云’到‘端’,最近语音AI正经历小型化趋势。”俞凯解释说,如何在更低的功耗或很小的内存下,帮助智能设备实现离线语音是正在解决的问题,而人工智能芯片将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200-500亿台的低算力的物联网设备都能够迎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近年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应用层面,但基础理论核心框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俞凯很清楚革命性的基础创新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但也不放弃热潮中抓住应用突破技术瓶颈的机会。

大咖说 | 身兼工程师、创业者的青年科学家俞凯力求突破 跨界推动科研创新应用-LMLPHP

图说:应用思必驰技术的智能语音车载系统

言传身教科研“后浪”

多种角色切换,俞凯实在太忙了,他说话快,吃饭快,走路也快。但他仍然会为学生们留出时间,很愿意和学生们交流。俞凯自己一路是学霸式成长,但也有波折。高中时虽然成绩不错,但受别人影响却放任自流。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好老师,引导他理解要珍惜自己、超越自己,不荒废自己的青春。

所以俞凯也愿意将这些感悟教给学生,保护学生们的好奇心,为学生创造机会去探索问题,也希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科研“后浪”。

人物小传:俞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思必驰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杰出青年科学家代表。他在语音识别、合成、理解、对话系统等多个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领域,领衔理论和大规模工程实践,并在国际一流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得多个最优论文奖和国际研究评测冠军。

10-27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