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地方疫情防控特色经验相关情况介绍  驻京记者 潘子璇 摄

今天下午3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地方疫情防控特色经验相关情况。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陈尔真,上海市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辉回答媒体提问。

上海市在早发现、早治疗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四早”对整个防治非常重要。上海1月24日发布一级响应,应该是从前后两段来考虑“早”字。在1月24日以前,上海主要是在组织上、预警上、能力储备上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在一月初的时候就向各医疗机构发出预警,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对上海的发热门诊进行督查,主要关注预检分诊、组织流程、能力储备、人员配备几个方面,同时进行了全上海所有发热门诊人员的专门培训,在1月17日向全市发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

1月24日以后,上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了几个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措施。发热门诊有疑似病例要就地隔离。因此,对各个发热门诊隔离床位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要求。疫情防控,治疗优先,不能因为没有诊断明确就不积极治疗,所以在应急响应后上海对发热门诊增加了影像、药学、呼吸、急救等设备和人员团队,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都配置了发热门诊专属CT,前期配了21个,最近又配了14个,后续还要专门完善。

在原来全市的发热门诊基础上,上海又建立了182个社区发热哨点门诊。这些措施为上海能够及时找出病人、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地隔离、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上海整个情况看,截至昨天24时,发热门诊共接诊接近28万人次,留观隔离17500例左右,截至昨天,上海共发现339例境内病人,境外输入的共308例。

上海如何调动和统筹资源开展救治工作?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上海根据疫情发展的态势,对于援鄂以及在本地留守的医疗资源做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两支队伍的高质量运行。上海一开始就采取了集中收治的做法,两家定点医院汇聚专业团队,确诊的600多个病人逐一查房,同时,在病区里还有治疗团队和专家团队视频对接,包括重症、ECMO团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团队、呼吸治疗师团队、心理治疗团队等。上海的医疗救治团队是完整的多学科合作,这种模式是疫情取得胜利的关键。

“多学科合作,怎么才能协作好?根据循证医学的做法,基于证据上面的科学讨论,才能把有效的临床治疗推行下去。”张文宏说,治疗团队很早就提出“一人一策”,根据病人进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治疗方案,早期阻止疾病进展到危重症,使整体的重症、危重症发生率降低,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上海的团队在业内较早根据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出最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比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早期、中期和晚期治疗方案完全不一样。“我们并不是一味的拒绝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但是整个上海,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比例只占到9%。从早期到中期到现在,整体来说上海的危重病人的比例不断下降,1月份到2月份重症比例23%,2月底到3月初是7.4%,3月15日以后输入性病例为主,现在的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只占3%。”张文宏说。

上海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患者的救治?

邬惊雷表示,“四个集中”对于病人的收治是非常有效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有300多个负压床位,同时还储备了200个左右的负压床位。“从上海当时疫情的研判来讲,床位资源是够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当时建设的时候就预留了一个储备的场地,准备应急响应。”

集中治疗也更有利于专家团队采取更有效的治疗。邬惊雷谈到,上海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市一医院、市十医院、市六医院调配了五个重症专家团队进驻应急病房,这些重症团队还配备了相当专业的护理团队,确保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当然,我们的病人数没有武汉那么多,但是对于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来讲,我们还是做了很多预案。”邬惊雷说,比如对部分医院考虑要做腾空机制。目前总体平稳,集中专家资源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使得上海的治疗效果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

上海流动人口多,怎样确保在第一时间切断传播路径?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表示,要切断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次新冠疫情的控制中,疾控部门前期就调动了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作为核心部门,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参与到整个流调的队伍当中,共有三级梯队将近2000人,有这样的技术和力量储备,使得流调工作顺利进行

孙晓冬介绍,流调工作讲究“细”,细到每一个被调查对象的所有生活轨迹,这也是对流调工作人员的一个考验。流调工作像公安破案一样,要持之以恒,上海也曾经发生过聚集性疫情,在调查了大概160多个相关人员、通过将近7天努力后,找到了传染源。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都市,在境外输入方面面临哪些压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上海面临的输入性疫情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曾经在一个航班上,一个晚上就发现50多个确诊病例。疾控部门比较早就介入了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3月5日就派人进驻浦东机场,最高峰的时候派了45名人员分三班在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值班,收集入境旅客的信息,为后续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排摸等打下基础。

孙晓冬说,上海开展密切接触者的排摸工作,是基于 2009年抗击甲流的工作经验,当时就专门为了密切接触者的排摸而成立了密接追踪办,今年1月下旬这个“临时机构”再次成立。同时,疾控部门开展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用中、英、韩、日、意五种语言制作了入境人员的健康咨询手册,现已发放了3万多册。

社区防控,如何把“网底”织密织牢?

上海市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辉介绍,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职能之一。疫情初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发布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同时针对辖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养老院等不同机构和人群,编制不同的指南。

在SARS时期,就依靠社区和街道发现重点人员,这次新冠疫情,社区的“侦察”队伍不断壮大,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街道居委、公安、疾控、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在社区排除重点人群,对信息核实,保证重点人员不遗漏,整个防范网络越来越完善。

上海对重点人员采取了居家隔离、集中隔离措施。从SARS到现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已经夯实,作用和功能凸显出来,真正实践了“管得了、守得好、兜得住”的使命。

此次疫情过程中家庭医生服务主要面临哪些考验?下一步如何完善这一制度?

刘辉说,经历此次疫情,家庭医生经过了“三道考验”,守好了“三道门”:一是社区居民健康之门,二是家园和校园大门,三是外防输入的城市之门。家庭医生参与了居委会和居委干部、民警、社区志愿者组成四人小组,主要是确保家园平安,在社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摸,发现重点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居家隔离,对这种居家隔离的人员形成闭合式的管理。

4月27日,上海市的初三和高三学生已经开学,家庭医生依托原本就有的全科医师进校园的工作模式,采用“一校一医、一校一策”的防控方案,也就是一名家庭医生要跟一所学校对接,指导他们做好学生的晨检、午检、健康观测,包括个人防护,包括通风消毒、信息报送。

家庭医生在各个道口都参与了道口人员的测温、流调、核查工作,其实许多医学集中隔离点主力军都是家庭医生。整个过程中,他们做到了管理有序、有情,人员“应管尽管”、检测是“应检尽检”。

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刘辉表示,接下来还要加大家庭医生与社区内、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园区、楼宇的职业人群的签约力度,依托目前有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信息化的水平,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同时,社区和区域医疗中心要加强对发热患者的上下联动转诊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能力。

上海如何保障援鄂医疗队的物资?

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陈尔真介绍,他带领的队伍刚到武汉的时候正处于武汉疫情的高发期,病人呈指数增长,当时武汉的医疗系统不堪承受,尽管有了医疗队的支援,但是还存在着其他医院的辅助人员的短缺,医疗装备、医疗物资甚至包括防护用品都比较紧张,队员的生活保障的物资也比较短缺。这个时候,上海和武汉的战友们并肩作战、守望相助,克服了种种困难,保障了整个医疗救治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

上海的大后方,包括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的爱心人士给医疗队员捐赠了很多的医疗装备、防护物资以及生活物资。包括上海的大型国企在武汉的分支机构,如锦江国际、光明集团、绿地集团等都给队员们提供了生活物资的保障。另外,上海打开了上海南站到武汉武昌站的火车通路,每周有两次物资保障的配送,确保队员门能够有各方面的保障。

在临床救治方面,上海的诊疗经验和方案也推广到了武汉,建立了前后方的多学科诊疗体系,确保每一个危重患者都有“一人一方案”的诊疗策略,切实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总的来说,上海医疗队在武汉能克服了这些困难,当然也是得到了武汉战友们的支持,还有其他的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

五一长假将至,在长效化常态防控上怎么做?

邬惊雷表示:“从上海目前实践的做法来看,在后续的疫情防控中,既要抓住疫情防控,同时也要推进经济社会的正常化。”邬惊雷说,目前,上海还有防输入的任务,守住入城口、发挥社区的管理作用很重要。上海逐步开学以后,如何守好学校的门非常重要,常态化管理中,卫生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检测到位。同时还要持续做好复工复产工作,主动帮助企事业单位做好对员工的核酸检测,尽量扩大个人的核酸检测服务。

目前,上海已建182个发热哨点的监测点,发热监测的触角一直延伸到社区,使得医疗机构能够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排查、早期转院。上海在发热门诊建设中分不同的梯次是必要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医院的能级,发热门诊的能级要提升,诊断要快速。

上海为“建设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的目标有哪些举措?

邬惊雷表示,公共卫生安全是整个城市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上海继承发扬了抗SARS的经验,包括建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建设等。但是整个过程中,大家也戏称这次阻击战我们是“边打边学边建边干”。“我们还有些问题还存在不足,比如早期的预警不够;公共卫生指挥系统还需完善;医和防的融合还欠缺;综合保障能级还有待加强;人才储备不足……基于这些,上海4月初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邬惊雷说,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一定要有响应迅速、统一高效、联防联控的社会响应机制。如何在平战结合的机制下,使得上海的公共卫生能够做得更好?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在应急指挥上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要更快更敏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更加现代化。除此之外还有法治保障、组织保障、投入保障等,通过这些建设,希望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努力,使得跟整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做得更好,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首席记者 左妍

04-30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