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聚焦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新常态-LMLPHP

采访对象供图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8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日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提供前瞻性的思考。以学术的方式,回应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 “Future of Education” (教育的未来)国际大讨论,尝试在国际重大教育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论坛吸引了1.8万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在开幕式上,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成为其学术指导机构。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课程所国际化从2.0向3.0迈进,逐步深化对国际教育决策的专业参与和影响力。

本届论坛特邀17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新常态中的理论和实践智慧、线上线下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考。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所的所长崔允漷教授作了题为“疫情时代学校教育新样态:有新样,没新态”的报告,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新样态表现为课程要素、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课程互动等。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与课程的互动质量将是未来学校教育新样态的发展方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教授从教材的课程潜能问题出发,认为在互联互通的国际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信息审辨能力及文化的沟通理解能力尤为重要。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王牧华教授认为,课程开发的未来走向应当统整校内外和国内外优质资源,搭建整体贯通、个性多样、可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场分论坛围绕“课程与教学新常态的理论回应”“课程与教学新常态的实践智慧”以及“后疫情时代的课程转型与实践反思”等主题,20余位课程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课程理论创新、课堂教学重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深度学习的开展方式等话题展开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首席记者 王蔚

11-10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