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大桥、高速磁浮线、浦东国际机场……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中“同济智慧”有大作为-LMLPHP

图说:南浦大桥  记者 陶磊 摄

近日,生动展现一代桥梁大师、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为祖国科教事业不懈奋斗历程的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再度献演,这位老校长情系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南浦大桥建设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动容。这仅是同济人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贡献众多“同济智慧”的一个缩影。

浦东开发,跨江大桥+越江隧道连通浦江两岸是序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修建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考虑到技术难度,上海市政府原已接受日本提出的免费设计并提供低息贷款的建设建议。为此,李国豪老校长带领项海帆等桥梁系骨干多方奔走,力陈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自主完成黄浦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同济团队提出的“结合梁桥面斜拉桥方案”最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实现了南浦大桥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夙愿,且造价只有日本方案的一半。南浦大桥的建成极大增强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大跨度桥梁的信心,也提升了中国桥梁的国际地位。

1990年,浦东开发正式吹响号角。黄浦江上另一座大桥,即连接浦东区与杨浦区的过江通道——杨浦大桥的建设,随即提上议事日程。由南浦大桥原班人马负责设计和施工,继续采用“结合梁斜拉桥方案”,同济大学提出的方案一次性通过了专家委员会评审。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于1993年顺利建成通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斜拉桥。

卢浦大桥2003年6月28日通车。在建设卢浦大桥的过程中,同济大学师生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在大桥抗风抗震研究、施工设计监理、静动载试验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黄浦江上所有大跨度桥梁的建设过程中,都凝聚着同济人的智慧。

往返于上海地铁龙阳路站、浦东国际机场的浦东高速磁浮示范运营线,同样凝结着同济人的专业智慧。

2000年,为支持这一世界首条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线,科技部筹建了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磁浮中心”),并设立“十五”863重大专项,支持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的建设和运营,由磁浮中心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开展磁浮交通技术的国产化和创新研究。2012年,为推进我国磁浮交通事业发展,磁浮中心整建制划归同济大学。

在其后的“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磁浮中心研制了时速500公里的国产化样车(一列4节),并用于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形成了直线电机、道岔等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能力。“十二五”期间,以保障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运行为目标,系统研发了替代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维护检测设备,列车国产化率达到95%,形成自主研发磁浮系统的集成试验与验证能力。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已经安全运营6210天,累计安全运营1985万公里,正点率99.86%,载客数达5994万人次。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同样凝结着同济人的创新智慧。从建设项目管理、航站楼钢屋盖结构,到跑道设计、航站楼节能改造工程,都有同济大学的科研贡献。候机楼钢屋架采用预应力张弦梁式结构,屋架下弦完全不设支撑,水平投影跨度为82.6米,在国内没有先例,土木工程学院沈祖炎院士团队开展了钢屋架足尺静力试验和模型振动台试验,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支撑。吕西林院士团队完成了浦东机场二期候机楼整体结构抗震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原型屋架承载能力试验分析等。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凌建明、谈志明等承担了浦东机场跑道建设重大工程,提出了跑道路面材料和铺装关键技术。             

交通是城市跳动的脉搏,交通规划对推动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同济陈小鸿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伊始即投入到浦东新区的筹划与建设中,30年来持续为浦东交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她带领同济交通团队于1994年完成了浦东新区第一轮公交规划,2006年完成第二轮浦东新区公交规划,奠定了浦东公交基本格局。她的团队此后为浦东公交优化持续提供技术支持。2002年至2005年,完成了临港新城交通发展战略、路网与公交规划,从源头上为临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基础。2018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陈小鸿担任国土空间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咨询专家,继续服务临港的交通建设。

11-12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