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的暴发,使许多上海手工艺人的工作按下了“暂停键”。但这段“暂停”,反倒让他们从一直专注线下的状态中脱离,另辟蹊径。“转变思路后,我在疫情期间的工作,比疫情前都还要忙!”非遗面塑传承人张书嘉在“疫情常态下的工艺美术再思考”学术研讨会上如此说道。昨天,研讨会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内举行。多位上海手工艺界的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今年“宅”了那么久,上海的手工艺人都在忙什么?-LMLPHP

图说:研讨会现场 杨建正 摄

另一种方式“动”起来

表面的“暂停”,让张书嘉以另一种方式“动”了起来。“以前,我哪里想过自己会去看李佳琦、薇娅,学直播技巧。”但就在疫情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她尝试跨界、尝试直播,成为了抖音、B站上受欢迎的“面人张老师”,最多的时候,一小时的直播就有60万人次观看。

跟上视频时代的脚步,张书嘉还把自己的面人,变成了定格动画中的“小演员”,促使非遗技艺的影响力成倍增长。最初,她和朋友制作了抗疫短片《病毒病毒我不怕》,在线上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这段短片又为她引来了合作伙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随后她便受邀用面人制作了定格动画《剧场礼仪》,在上话的每场演出前播放。短片启用后,张书嘉特地买了两张话剧门票,去考察效果,没想到年轻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其实年轻人很喜欢传统文化的东西,关键就是你用什么方式让他们了解。”

今年“宅”了那么久,上海的手工艺人都在忙什么?-LMLPHP

图说:研讨会现场 杨建正 摄

通过做直播,张书嘉发现公益事业也有了扩展的渠道。6月,她通过先寄送材料包,再直播连线的方式给云南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上了一节手工体验公益课。“搭上‘云’快车,非遗就能对为社会做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迟到很久的“直播玩家”

今年春节,对于盛产紫砂的宜兴来说是特别的。往年正月十五就要重新点火的窑口,到了正月结束都没有复工。别的地方用栅栏封闭了村口,宜兴就把紫砂泥料堆在路上,成了独特的隔离带。产地停产,门店停工,上海文人紫砂艺术馆馆长黄鹏程陷入无事可做的焦虑。终于等到疫情逐渐常态化后,实体店铺和拍卖市场却依然门可罗雀。在因疫情而加速到来的“直播生态”中,黄鹏程见证了一部分工艺美术从业者为了销量降低质量,背离了初衷;还有一部分因为偏见错过了直播的风口。入行15年的他,下决心成为了“直播时代迟到很久的玩家”,立志培养一批上海最懂紫砂艺术的“网红”主播。

今年“宅”了那么久,上海的手工艺人都在忙什么?-LMLPHP

图说:研讨会现场 杨建正 摄

4月末,上海文人紫砂艺术馆在线上直播拍卖鉴宝平台“微拍堂”开启了第一场直播,黄鹏程带头上阵,成了第一位主播。他连续播了12个小时,结束时听到销售额的成绩——22万元,他吓了一跳,也松了一口气:这场直播帮他挣到了5月的员工工资,度过了一场危机。

这并不是黄鹏程做直播的全部收获。“通过直播,我第一次清楚认识到老百姓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认识到人们对紫砂作品审美的提高。这让一直致力于传承、发扬紫砂艺术的我感到十分骄傲。”直播对艺术馆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线下,我们不用展示很多款式。但在线上,一款作品往往只上一两次直播,观众每天都想看到不同的款式,我们需要更快地推陈出新。这几个月我们的设计创作人员已经从以前的4人扩充至40人。”

今年“宅”了那么久,上海的手工艺人都在忙什么?-LMLPHP

图说:研讨会现场 杨建正 摄

宅家生活的“定海神针”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学院特聘教授毛文讲起了瑞士制表人的故事:瑞士钟表闻名遐迩,并非因为瑞士人天生有制表的天赋。在瑞士的钟表谷,最初的独立制表师都是农民,当地每年的冬季长达6个月,严寒的天气将这些农民从农场赶回了有壁炉的房间。于是,他们就利用这些不能耕种的时间研究钟表技术,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制表工匠。

疫情期间,全世界人都成了“冬季的瑞士人”,宅在家研究织毛衣、十字绣、剪纸、改造旧物。动手的过程让人感到温暖、踏实,既打发了空闲时间,又帮助居家隔离的人们排解压力、寄托情感。

不仅如此,手工艺还成为了“打工人”职业生涯中一道新曙光。毛文回忆:“我认识一位外企高管,疫情期间不再满世界到处飞,每天为家人、朋友准备下午茶,由此发现了自己对制作翻糖蛋糕的兴趣和天赋。以后,做一名翻糖艺术蛋糕的匠人,就成可以为她的职业备选。”发展手工艺的兴趣,在因疫情停工的那段时间,为许多人缓解了职场焦虑。

宅生活,因工艺美学的加入,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11-13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