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猝死者接近60万人,和05后少年一起学习这波神仙救命技能-LMLPHP

这两天,一位05后上海少年在路上抢救回老伯的消息让小伙伴们都不由地伸出大拇指,读者纷纷留言表示要学习急救技能,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get这波神仙救命技能。

在技能学习前,咱先了解一下猝死。其实无论对于年轻人,还是对于中老年人,猝死都不遥远。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猝死者接近60万人。

什么是猝死呢?

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世卫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

什么疾病会引发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多种,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心源性猝死(约占57%,中老年人多发,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肺源性猝死(占21.63%)和脑源性猝死(占9.21%),猝死者往往患有基础疾病。

我国每年有猝死者接近60万人,和05后少年一起学习这波神仙救命技能-LMLPHP

除以上病因外,心源性猝死往往还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血容量改变、饮酒、过饱、轻微损伤、手术、排便用力、分娩、吸烟、感冒等一些诱因有关,这些诱因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心脏,引起心脏骤停,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而言,猝死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会造成精神、情感的伤害,还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预防猝死,显得尤为重要。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原则就是“避免猝死的病因,远离猝死的诱因”,具体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 保持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保证规律的作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做好极端天气下的自我防护。

2. 积极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病,坚持遵医嘱,防止病情恶化。尤其是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心跳过缓、晕厥、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等危险信号时,务必及时就诊,警惕猝死的发生。

3. 定期体检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应该做到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提前发现疾病和危险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也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仅仅学会预防猝死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及时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那什么叫及时呢?

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只有4分钟的黄金时间,4分钟以内进行抢救都叫及时,当然越早越好。

据统计,在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4分钟以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接近50%。而在猝死发生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生还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通过抢救恢复了心跳,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知识链接:

心肺复苏是指及时、规范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从而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心跳和意识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循环(C)—畅通呼吸道(A)—人工呼吸(B)三个过程,也就是CAB。

具体步骤如下(以下实操技能需由专业人员授教,勿自学):

1. 评估现场安全

看见有人突然倒地,施救之前需确认现场是安全的。如果患者倒在马路上,则需要将其转移至路边安全地带,将患者平放在地面,跪在患者身体右侧施救,左膝与其肩同高。

2. 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呼吸和心跳

查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询问“你还好吗?你还好吗?”如果对方不应,则说明意识可能丧失。

查呼吸和心跳:中指和食指并拢,在对方喉结处2指开外的地方触及颈动脉搏动,若无搏动,则说明心跳停止,同时通过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有起伏来判断呼吸的情况。

如果呼之不应,脉搏未触及,呼吸不规律或无,即可实施胸外按压;如果患者有意识或心跳,则无需心肺复苏!

3. 拨打120求助,寻求其他施救者

120急救人员为专业人员,应尽快得到他们的帮助。同时可寻求其他施救者,共同配合完成急救。

步骤1至3做得越快越好,争取在1至2分钟内完成。

4. 建立循环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将一只手的掌跟部放在患者胸骨的中下段(男性可以选择2侧乳头连线中点处),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5指弯曲将另一只手锁住。双臂伸直,与患者胸壁成90°,手掌连同双臂垂直下压患者胸廓,下压频率不低于100次/分钟,深度为5-6cm。下压后手臂上抬,使胸廓自动回弹,从而带动心脏泵血,期间手指不要离开胸壁。

5. 畅通呼吸道

微抬患者下颌,用手清理患者口鼻内的异物及分泌物。用靠近患者头侧的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孔,手掌压住患者额头,另一只手抬起患者下颌,使其保持头部后仰30°,保持呼吸道畅通。

6. 人工呼吸

深吸一口气,立马口对口开始给患者吹气(不能漏气),直到见患者胸廓抬起,记为1次人工呼吸。连续胸外按压30次后搭配2次人工呼吸,记为1个循环。每进行5个循环(约2分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观察其意识、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复。如人工呼吸有困难,则可以只做胸外按压,单纯的胸外按压同样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如果现场急救设施齐全、施救人员充足,可以用呼吸面罩吹气代替人工呼吸,并与其他施救者配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及时呼救、抢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远离心脑血管疾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过度劳累等危险因素。

来源:上海疾控 图丨本报资料图片,摄影:陈龙

12-21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