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门门都是德育课”才能真正“润物细无声”-LMLPHP

今后思政课要占据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6%至8%——日前,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提出新的目标与要求,该方案将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实施。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思政课事关铸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质量推进学校思政教育,牢牢把握这总课时的6%至8%非常重要,同时又不能止步于此。思政教育就像盐,最好的摄入方式是融入各种食物,让学生自然健康地吸收,可以尝试将教育内容渗透进其他各科,以“门门都是德育课”的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等人文属性浓郁的科目,天然与思政教育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精巧设计与生动演绎,便可实现两者间的高度配合与同向同行。去年儿童节目《第一粒扣子》推出课本剧概念,首期节目就将朱自清的《背影》搬上舞台,引导学生对父爱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陆续上演《落花生》《木兰辞》《纪念白求恩》等片段,不仅对学习语文有帮助,也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沉浸式”体验。

体育等科目,看似与思政教育有距离,其实同样是“沃土”。这方面沪上学校已有不少积极实践。上海大学将体育专业老师请上讲台,为新生开讲通识课程“体育中国”,带领学生领悟体育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属性。上海首位体育特级教师出身的重点高中特级校长徐阿根,提出“操场德育”理念,在操场这个相对特殊的课堂环境里,帮助跑步“困难户”找回自信心、以集体项目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等。

物理等理科课程,只要内容穿插得当,同样能成为思政教育的“良导体”。讲解动能时,出现马伟明院士的电磁推进技术;介绍超重失重时,带出中国空间站;进行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分析时,梳理从“东方红”卫星到“嫦娥”探月工程的中国航天简史......普陀区此前发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将中国科技发展画卷融入物理课,为学生了解“四史”、树立“四个自信”,提供了额外的视角。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书育人的终极使命,并非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或帮助学生考出理想成绩,而是注重德行的成长、情感的培育与创造力的激发。当下在持续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寓思政教育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已成为社会共识。这意味着,思政课占总课时的比例有限,但思政教育对课程表的“全覆盖”却不应留有死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一套“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高效思政教育体系。

01-06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