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习惯蕴含大健康,上海让公筷公勺、防疫好经验“嵌入”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LMLPHP

防疫事关你我,也需要你我贡献力量。新年伊始,上海以一份充满温情的新年“健康礼物”,引领新“食”尚。近日,上海市民“健康礼包”发放活动正式启动。今年的礼包是一本《上海市民健康行为知识读本》和一把精心设计、用于分餐的“公叉勺”,由市政府送给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小习惯蕴含大健康,一个个防疫好经验“嵌入”生活,筑起的是抵御疫情的“铜墙铁壁”。

健康生活方式应“与时俱进”

“市民朋友们:讲人情味、喜欢团聚是我们的传统。……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不少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就是最好的实证,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更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 2020年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之际,一则面向市民的倡议,获多方点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2/3与生活方式有关,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尤其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健康上海行动推进过程中,认真落实个人防护尤为重要。“围桌合餐”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但合餐时带来健康隐患不容忽视。如何既沿袭习俗,又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降低患病风险?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市民发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上开全国之先,受到国家爱卫办的充分肯定,各地积极推进。与此同时,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从加强健康教育、营造社会氛围、创建支持环境等方面积极推进公筷公勺使用,并建议加快地方修法进程,让法制成为公序良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进器”。

“地方标准”护航“舌尖上的健康”

“我今天的科普比较特殊!它不是针对某一种疾病,某一个人群的科普,而是面向上海全体市民,并且需要广大市民共同来完成的科普。”2020年3月30日市政府召开的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发布《上海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征求意见稿,“让防疫经验成为健康生活启示录,我们借鉴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优良传统,针对一些卫生健康陋习,延续疫情防控效应,着眼全体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持续提升,制定了这份征求意见稿”。

作为市民健康公约的亮点之一,公筷公勺获全市16个区积极响应。抽样调查显示,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黄浦区首批100家老字号餐饮企业率先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在市文化旅游局和市旅游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本市酒店行业加快落实倡议。

在此期间,市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启动制定地方标准《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2020年8月17日,上海市地方标准《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9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健康新食尚”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点赞:“上海作为健康文明的城市,既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又要引领‘舌尖上的健康’,通过标准引领,有助于引导市民形成新的健康生活好习惯。”

一个保障与“健康工具”覆盖千家万户

在上海,公筷公勺不仅有“地方标准”,还有法治保障。2020年11月1日,《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应当提供公筷公勺服务,公筷公勺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被纳入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如何让好习惯更深入人心?公筷公勺倡议提出之初,就有市民表示:“公筷公勺用起来比较麻烦。”

对此,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建议,可创新思维,借鉴西式色拉勺,设计一种“公叉勺”,兼具叉和勺功能。如今随读本发放的“公叉勺”应运而生,成为今年“健康礼包”的一大亮点。

“这把小小‘公叉勺’简单实用,兼顾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健康行为改变双重需求。”中国—WHO新冠疫情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认为,今年的健康知识读本和实用健康工具,将成为市民防疫和健康生活的“标配”,为每个人穿上一件“无形防护服”。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表示,回顾2020年,上海举全市之力发挥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科普“三驾马车”作用,为2400余万市民构筑起疫情防控“铜墙铁壁”,如何将防疫经验转化为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公筷公勺倡议的推广与落地实施给出了绝佳示范,“一个小习惯,蕴含大健康,改变的是陈旧陋习,刷新的是生活理念。”

图片来源:健促中心供图

01-07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