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生命体征系统将于近期发布,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LMLPHP

近日,寒潮席卷申城。城市,是复杂的生命体,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面临的除了寒潮天气,还包括高温天气和防汛防台的工作等渗透于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透露,上海城市生命体征系统将于近期发布,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未来将通过“一网统管”,出台一系列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助力精准预判,更好地应对城市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

何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比如在防台防汛期间数字体征,就是对于全上海的防汛26个点位气象的实时数据预报:包括157个水位的监测点还有550个雨量的监测点,以及公安、交通等部门1000多个点位的视频监测,全市1418个排水站,2.8万里的地下排水管网等这些数据汇聚在一起。

上海城市生命体征系统将于近期发布,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LMLPHP

徐惠丽表示,在预判的基础上,对于市民的城市运行过程当中,在交通各方面的问题时发现和处置上都可以提供一个实时预判和实时处置的基础。数据越多的时候,会让相关部门更加精准地投放力量。

以上海市徐汇区城运中心的职能巡逻车为例。当户外温度已经骤降到了零下3摄氏度,如何迅速尽快排除隐患?据巡逻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巡逻车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车顶的监控探头抓拍街上的突发情况。比如道路破损或者路面结冰,或者其他的突发情况如水管爆裂之类的,抓拍好了以后系统进行运算,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处理的一些案件,如果有风险会把图像通过5G传输系统,实时传输给城运中心进行处置。

当案件通过巡逻车车顶的摄像探头捕捉到,工作人员就会前往现场查看。若发现隐患所在的街道非机动车道上有很厚的结冰情况,便立即铺融雪剂,起到很好的融冰作用,同时相关的处置员也会拿铲子把冰铲掉,两者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短时间内隐患消除。

上海城市生命体征系统将于近期发布,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LMLPHP

目前,徐汇区一共有15辆这样的智能巡访车,每个街道镇都有一辆,加上徐汇滨江和南站,一共是15辆车,仅这15辆车一星期就发现了将近1000左右的案件,每一个案件都从案件的发现、受理、立案到派遣,包括后期的处置以及现场核查、催办,到最终的结案,都经历了6个环节。大大提高了结办隐患问题的能力。

放眼上海,这些发现机制和处置机制的变化,带来了线上线下流程的变化。现在城市运行过程中,除了大数据以外,还有大量的物联感知设备,目前全市差不多千万级这样的设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神器在我们看不见感知不到的地方,通过实时传输数据让相关部门了解情况。

上海城市生命体征系统将于近期发布,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LMLPHP

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联动,主要是通过统一的云数网编端算法计算体系,在基层工作人员的手机端有统一的工作平台,数据一到立即报到。“这就是一网统管在上海基层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 徐惠丽说,同时在线下又进行了针对不同场景的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传统的各个部门各管一块的局面。

比如这次寒潮天气,长宁、黄浦、嘉定、浦东新区等很多区采用了有效的方法,通过数据的破壁垒流动,力量的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从而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更早地预判地面会不会结冰,是否需要采取提前的措施预防结冰更好的守护市民出行的安全。长宁区凌晨12:30一根长100米的泵产生裂缝,凌晨3点抢险车已经到位,通过可视化系统调动指挥区建管委,安排抢险力量,并在设置了相应护栏设置保证市民车辆不受影响的同时,以最快速度修复好;南京路步行街现在所有的大型广告牌黄浦区都安装了物联感知设备,可以感受振动、位移等情況,这样一来行走的市民“头顶上的安全”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上海城市生命体征系统将于近期发布,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LMLPHP

还有市民通过随申办APP随手拍向反映了很多情况,市民也成为一个个神经元,通过随申拍接入一网统管发现端,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

徐惠丽表示,城运平台构建好以后,多了三个镜:一是放大镜,通过12345人民建议和各种各样的渠道,可以把原先看不清看不见的城市问题放大,调集部门资源解决。二是望远镜,通过数据和市民的提前发现,可以更好的预警预判问题,有了望远镜以后,工作主动和协同性就比原先要增强很多。三是内窥镜,就是通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越来越多的发现在城市运行自身建设传统管理领域当中,与市民需求和城市运行不相适应的地方,大数据真实地告知各个环节的效能和效率。阶段性的大数据分析也帮助各个部门和全市的城市运行体系不断提高效率。

十四五期间的开局之年,城市的管理如何在未来更跨前一步,保证我们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市民的感受度更高?

徐惠丽表示,未来,“一网统管”作为城市运行的牛鼻子,将通过数字化来推动提升城市的现代治理能力。现在,“一网统管”平台上已经有50个部门,185个系统,730个应用。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发挥牛鼻子的作用,通过程序的速度去提升,把城市的生命体更好地呈现在管理端。

同时,也通过城市生命体中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的问题,市民反映出来的需求,更好地来整合资源。在大平台上更好的协同各方的资源,包括社会资源来为城市运行服务。

她还表示,最近正在着力研究数字孪生,但它不再是传统建筑领域上的“数字孪生”概念,希望能够还原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生命体的,更关注我们的市民。在城市运行过程当中把市民的感受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以孪生的形态呈现出来,更精准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服务,解决困难和问题。

01-11 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