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在创新的“策”与“源”之间把握节奏-LMLPHP

科技创新,一直是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今年更不例外。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这本就是上海“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强化的“四大功能”之一。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新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科技创新的定位和要求又有了新的提升。面对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和机遇,上海必须进一步着眼长远,认真谋划。

在汉语习惯中,素来只有“策源地”的用法;可以说,“策源”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造。但随着上海不断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策源”也就越来越多地和“创新”形成一对固定搭配,并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厘清边界、丰富内涵,形成普遍的概念认同。在笔者看来,置于科技创新的语境下,“策源”可以从“策”与“源”两个角度加以阐释:所谓“策”,就是策动、筹划,是谋定快动、主动作为的干劲;所谓“源”,是源头、种子,是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定力。以此出发,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海能做到有为、有度。

今年上海两会,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们可以窥见这座“创新之城”对于创新“策”与“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干劲与定力的科学驾驭。

比如,上海下一步既注重政府端的“策”,包括构建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等;也注重市场端的“源”,比如,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活力。同时,上海既强调“做事”,包括实施“三大方案”、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挂牌科创板、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从而更直接地以创新驱动经济的质与量同步提升;也注重“做势”,比如,吸引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论坛、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落地,从而集聚创新势能,为能够带来“从0到1”突破的种子提供阳光雨露,然后“静待花开”。

“十四五”时期,上海提出约20项主要指标,其中两项与科技创新相关:“全社会研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和“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两项指标覆盖的,是创新的“投入端”和“产出端”。和“十三五”规划相比较,它们都出现了新变化。

去年,上海R&D支出相当于全市GDP的比例为4.1%,若与全球其他国家对比,已位居最顶尖之列,而“十四五”时期,2025年这项指标要达到4.5%,几乎是欧盟国家目前均值的两倍。进一步查阅可以发现,上海还提出,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要占R&D支出的12%,约比当前提升50%。简言之,上海“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前端高强度投入,强化源头创新能力。

在专利指标方面,“十三五”时期,上海提出的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而“十四五”规划(草案)则将“发明专利”更精准地限定为“高价值发明专利”,衡量是否“高价值”的关键,主要看它的产业化潜力。实际上,这一指标体现了政府有意引导的意图——要在创新的后端更加凸显它对产业的策动能力。

科技创新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必然要更好地适应不确定、对冲不确定,寻求最好的结果。“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摆在上海面前的任务无比繁重也无比光荣。透过这次特殊时期的两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在推进各项工作时的节奏把控能力。一句话,有勇有谋,谋定快动。

来源:文汇

01-26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