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抗疫精神,纪实长篇《第76天》从日常洪流中打捞重大历史-LMLPHP

“这是一部可以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的书。它是不是伟大作品尚需验证,但它确实是献给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献给我们伟大的人民的一部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如是评价《第76天》。

继《钟南山:苍生在上》首发《收获》杂志后,作家熊育群的抗疫题材长篇纪实《第76天》新近面世,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品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

“站在时间的背面,历史从庸常的生活中呈现,平凡的事物被赋予意义,就像俯瞰山川地理,看见那个拐向。《第76天》将一段重大历史从生活中打捞出来,这不仅是作者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这个时代的交代。中国人,生当其时的人,都不是这次事件的局外人。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交给今天,交给世界,也交给我们的后代。这是中国作家的责任,更是荣耀。”在李敬泽看来,从《第76天》中,我们不仅能读到抗疫之“事”,更看到了“人”,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

76天,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武汉“封城”76天里的世情人心,是作家描绘的重点。作品着力刻画面对疫情中国人民不屈的力量,各地人民众志成城援助湖北的国家大义、同胞之情;写出了2020年中国抗疫这一国家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艰难时段,以及这个时段里一幕幕洪波涌起的历史大风云。

“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十分复杂,社会关注度更是非比寻常。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起初并不了解,碎片化信息中混杂着大量不可靠乃至虚假信息。”熊育群坦言,为创作《第76天》,他采访了一批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以及医生、护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捐赠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外国友人等代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

致敬中国抗疫精神,纪实长篇《第76天》从日常洪流中打捞重大历史-LMLPHP

熊育群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病房采访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和战斗,读者看这本书或许会流泪,我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就曾数度落泪。疫情亲历者、逆行者的讲述,让我对人性、对生命有更深层的思考。尽管难度很大,但我希望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熊育群说,面对复杂的抗疫过程,海量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近百人的采访,从外行迅速进入专业诊疗过程的书写,有时如同侦探,一层层深入,破解一个个疑团。“重要的事件和细节必须查找旁证,有的甚至要通过三方印证。比如,疫情是如何发现、如何上报的;‘封城’决定是如何作出的;援鄂医疗队是如何派出的;方舱医院的建议是怎样提出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建起来的;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了什么……我查询天气,导航人物走过的路线,通过图片、视频勾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生活。”

业内指出,伟大的时代需要也应该产生与其相匹配的伟大的文学。保卫呼吸,保护人民,在中国这个英雄的国度里,有一群英雄的人民,有人向阳而生,有人向死而生,莫不是对于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莫不是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坚定信仰。

“在国家、民族发生危难之际,身为作家,有责任把战斗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精神遗产。但写作总有遗憾,牵涉全社会的历史性大事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也一样,难以尽书。眼界所及,我只能依据创作的规律和需要作出取舍。书中所写只是一个个代表,通过他们呈现抗疫的主要历程,描摹人们遭遇灾难时的所作所为和精神状态,彰显这个时代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熊育群期待,读者能从《第76天》中读到面对疫情应有的态度、科学的作为和值得汲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与文明行进的方向。

“我做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时,提倡八个字——敬业、团队、探索、求实。虽然做的工作不一样,但我在熊育群身上同样看到了这八个字。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更是求真求实的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评价。

图片:出版方

01-28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