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档案”解密,党史研究再添重要一手资料-LMLPHP

“这些档案不仅是研究宋庆龄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吴景平如是说。他口中的档案便是备受学界关注的“203档案”——虽声名远播,但因一直处于控制使用状态,具体内容鲜为人知。

“203档案”是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的简称,因共有203卷17247页而得名。据中国福利会党组书记张晓敏介绍,这批档案形成于1938年至1964年,客观地反映了宋庆龄及其创建的中国福利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203档案”此前从未被系统整理翻译过。中国福利会曾因工作需要,陆续节选片断,译成中文,编入《宋庆龄书信集》《中国福利会史志》和《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等书。2018年下半年,“203档案”开启了全面整理、翻译、数字化及解密等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于近日完成。

“‘203档案’是一座尚未充分开垦的‘富矿’,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宋庆龄‘永远和党在一起’的生动诠释。”吴景平以《来自延安的报告》为例,该书挑选的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关的档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宋庆龄在医疗卫生、儿童保育、工业合作、难民救济等方面给予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支持。这些报告绝大部分是来自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自身的实地报告,另外有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对外宣传报告,还有在延安考察和工作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公谊救护队人员的实地报告。

“203档案”解密,党史研究再添重要一手资料-LMLPHP

档案显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可谓简陋之至,许多所谓的医院,其实就是在农舍里,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也很少。日伪以及国民党的封锁政策,除了导致根据地的医疗人才稀缺外,药品和医疗器械也极其匮乏。宋庆龄积极运筹调度,克服重重障碍将医药物资送往抗日根据地,并介绍、安排白求恩、马海德、柯棣华等国际援华医务人员进入根据地,缓解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的境况。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表示,“203档案”填补了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政府、民间人士交往的一些空白,也反映了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在团结不同种族、不同理念、不同党派的国际人士方面所展现的智慧与胸襟,对于今天的外交工作很有启发。

据上海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透露,该馆已将“203档案”的合作开发利用列入庆祝建党百年档案资源开发系列活动中,未来有望出炉更多学术成果。

01-29 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