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上海的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刻,卫健部门呼吁市民绷紧防疫这根弦,千万不能松懈。

但与此同时,有人却认为,反正有疫情防控的“硬核”措施挡在前面,即便哪里出现病例,第一时间围起来就行,个人防护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必须指出,这种想法非常错误。

发现病例后开展应急处置,某种程度上属于“亡羊补牢”,再精准、再迅速,也会给部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为做好疫情调查处置工作,上海组建了超过3100人的三级流调队伍;为确保隔离效果,黄浦区组织大批居民坐大巴前往指定宾馆集中,这是上海自疫情以来首次采用异地隔离。这些有魄力的“大手笔”背后,占用的社会成本也是可观的。

有没有比“亡羊补牢”更具“性价比”的办法?

所谓“上医治未病”,最好的防控并非等到发现病例再抓紧处置,而是尽量降低病例出现的概率,尽可能保持城市环境的安全、稳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此前曾表示,从还原的路线和轨迹来看,本轮被感染的病例都没有认真戴口罩,没有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因此对广大市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不断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坚持“三件套”、“五还要”,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从去年念叨至今。可随着春节临近,具体到某些特定场景,又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

能否真正做到“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出境”,踏踏实实地留在工作地、居住地过年,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是否愿意将年夜饭“全席打包”带回家吃,并适当控制聚餐人数?

去电影院观影时,可否保持全程佩戴口罩且不吃零食、不喝饮料?

走亲访友或出门游玩时,会否时刻牢记社交距离,拒绝扎堆、聚集?

……

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自有其特殊性,导致类似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才能交出“满分答卷”,是对每个人防护意识和防护习惯的考验,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和它“过招”,无论何时都容不下麻痹大意。随着与疫情斗争的持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及时、精准的“亡羊补牢”非常重要,将功夫花在平时、在可控范围内最大程度减少“亡羊”,后者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上海庞大的疫情防控体系保护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同时如果大家都能做好个人防护,又将化身成为保障防控体系持续高效运转的坚实“后盾”,为更好地“战疫”提供强大助力。让我们给自己穿上一件“无形的防护服”,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祥和的新春佳节,尽一份责、出一份力。

来源:文汇

01-30 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