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山海情》车祸结局不是剧本翻车,而是精神上坡-LMLPHP

扶贫剧《山海情》已落下帷幕,但剧集引发的讨论依然在舆论场回响。有观众指出,为什么要在涌泉村村民集体迁村的大喜日子给扶贫干部张树成书记安排车祸的结局?

根据相关资料和角色原型访谈,我们得知这个结局非但不是刻意撒狗血、滥煽情,反而是遵循原永宁县委副书记、闽宁镇委书记李双成的真实事迹,秉承了该剧整体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正是由无数喜剧和悲剧的碎片全无规律地拼凑而成。马得福和李水花这对“苦命CP”从初恋情侣发展为灵魂伴侣,他们的感情线伴随全村人的命运起伏跌宕,又归于止水。这是艺术的力量,是编剧的传情。相比之下,张树成的离世在整体叙事中表现得尤为突然,甚至略显突兀。但这是生活的力量,是造化弄人的无情。

艺术又提炼生活,因为文艺作品能将东拼西凑的生活碎片以起承转合的形式捏合在一起。李双成的事迹并非鲜为人知,而是早已见诸媒体、写入诗歌、铸成丰碑。他也成为闽宁镇居民世世代代感念的楷模。在扶贫的一线,更有许多“张树成式的”扶贫干部因公殉职,将热血长埋于冻土。他们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仰,他们的命运固然令人扼腕,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些英雄与他们的生活相隔太远,仅凭文字难以产生充分的共鸣。张树成这个角色就填补了观众对扶贫干部的认知空白,其悲剧命运与涌泉村喜人发展的艺术碰撞更激发出群众对于李双成等人的空前肃穆与唏嘘。

然而艺术并不总是高于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不需要拔高。有些人认为,编剧可以通过改编让张树成拥有“更美好”的结局,既符合观众对大团圆的期待,也能传递苦尽甘来的温馨。可惜的是,现实的悲剧性注定了生活不会永远美好,好人也未必总得好报。残缺与坎坷让生活“过分真实”,以至于任何“合情化”的艺术加工都像是对悲剧色彩的消解以及对精神高度的矮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树成的悲剧更直接地诠释了好人有多好,让观众更深刻地体悟到短暂的生命中人性光辉有多耀眼。

当然,张树成的结局不仅是李双成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国家扶贫事业的一个重要侧面。截至去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关键性成果。亮眼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涌泉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无数名“马得福”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致富的道路,更有“张树成”们以生命的代价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山海情》的结局不算完美,因为并非所有角色都随着时代进步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这正提醒我们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有人收获,有人付出,有人牺牲。这些壮士也许长眠于各地,但他们的英灵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将报国、济世之情永恒传续。

来源:文汇

02-06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