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主席神秘隐匿行踪11天,他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此时写的一首七律直到30年后才发表?-LMLPHP

1966年6月, 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七律诗, 这首诗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 直到30年之后的1996年9月, 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刊印发表。此诗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 同时也真实地记下了毛泽东韶山之行的神秘。

毛泽东回韶山的消息没有传开

1966年6月18日, 这天下午在长沙至韶山的公路上, 毛泽东坐在一辆灰色吉姆车上;另一辆白色吉姆和一辆吉普车上, 坐着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湖南省公安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和新华社记者钱嗣杰等。最后一辆大客车, 拖着毛泽东的8个大书箱和一些生活物资, 上面坐的是随行的警卫人员。

韶山西面, 有三座山峰, 南面是龙头山, 北面是黄峰山, 西面是牛形山, 滴水洞就环抱其间。它占地约五平方公里, 只有一条公路蜿蜒而至。它的豁口是韶山水库, 深幽清雅。三面树木林立, 穿过水库有一桥, 桥下是一小溪, 桥头边有一个山洞, 即使是天干大旱, 洞中仍滴水不断, 回声悠扬, 其韵如琴, 这就是滴水洞。只因毛泽东由东而至, 所以称它为“西方山洞”。

毛泽东从小生活在这里, 对滴水洞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喜欢这个地方, 还因为这里夏日凉风习习, 气候宜人, 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1959年6月26日, 毛泽东第一次回到了故乡, 来到滴水洞。当时, 毛泽东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建议, 滴水洞可以修建一下。周小舟接到指示后, 立即进行整修, 到1962年底完工。1964年初, 滴水洞别墅开始接待中央领导人。但除个别领导同志在此小住外, 一般的人不得进入。

在滴水洞的万绿丛中, 有一座被称作1号楼的房舍, 是一间青灰色的四屋脊的平房, 那就是毛泽东的下榻处。

车队进入韶山冲, 毛泽东叫司机慢点开, 盯住了韶山陈列馆 (现为毛泽东纪念馆) 、毛鉴公祠、毛震公祠……经过东茅塘, 那儿是毛泽东祖宗世居的地方, 毛泽东侧着身子往外看, 车子过了一个S形的弯道, 毛泽东又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此刻, 有几个扒柴的细妹子, 好奇地朝汽车里张望了一下, 其中有一个姓毛的姑娘连蹦带跳地嚷起来:“毛主席, 毛主席回来啦!”回到家里, 她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父亲毛继生。一会儿, 几个公安人员进了毛继生的家, 严肃地警告说:“你们不要乱讲!”就这样, 毛泽东回韶山的消息没有传开。

车队到了洞口, 8341部队一部分进了3号楼, 张耀祠和高文礼、钱嗣杰及部分警卫部队住进了2号楼。毛泽东住进了1号楼。在滴水洞外围的高山要道, 由当地的警卫部队负责, 内卫警卫由8341部队负责。

汽车进了滴水洞, 在1号楼的大门口停下。毛泽东下了车, 一阵清风吹来, 他深深地吸进了一口清新的空气, 顿觉心神舒畅。毛泽东沿着1号楼边走边看, 抬头望望葱绿的群山, 他高兴地说:“这个洞子天生一半, 人工一半, 怕是花了不少钱哪!既然修了, 就要管理好, 不要破坏了。”毛泽东高兴极了, 连声说:“这是个好地方!这是个好地方!”

毛泽东走进了1号寓所, 十分满意。时值盛夏,气温较高,寓所没有制冷设备。为此特从长沙运来几个大木桶和几块冰 (每块重200斤) , 用电风扇把冰块吹化变成冷气,使室内温度降低。

毛泽东喝完韶峰名茶, 走进为他安排好的卧室。毛泽东的卧室里有一张木板床, 长2.1米, 宽1.5米。他一直爱睡木板床, 而且要很宽很宽。他的床上放满了从北京带来的书和文件。从专列上带来的服务员张玉凤和湖南省接待处的邵阳姑娘郭国群正忙着为毛泽东铺床。按照毛泽东的意思, 她们将原先准备好的床罩、睡衣、毯子、拖鞋等撤掉, 换上随身带来的旧床单、旧被褥和一双旧拖鞋……

毛泽东用餐从不铺张浪费。为了安排好毛泽东的生活, 有关部门从长沙带来了特级厨师石荫祥为他做饭菜, 可他吃的尽是一些极为普通的菜。毛泽东每餐四菜一汤。四菜中, 一个荤菜, 一个半荤半素, 两个素菜, 一个清淡的汤。蔬菜类由辣椒、大蒜、黄瓜、小白菜、萝卜等组成;鱼肉类主要是新鲜鱼、火焙鱼、石灰泥鳅、红烧肉等;汤类主要是鳙鱼头豆腐汤;饭食是大米、玉米、面条、红薯等。没有一样高档名菜, 更不备山珍海味, 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

毛泽东一天只吃两餐饭, 第一餐是下午1点或2点, 第二餐是晚上11点左右。他一般是一个人单独吃, 菜的分量不多。他曾说:“菜吃不完, 就倒掉浪费了, 热一热还可以吃嘛!”有一次, 石荫祥特地为毛泽东做了一盘青辣椒炒鲜菌。菜端上桌时, 才发现菌子里藏着白色的小虫, 他想马上端走倒掉。毛泽东忙笑着制止说:“没关系, 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菌子里有小虫子, 说明这菌子里没毒, 吃了不会死人, 不要换。”

1966年6月,主席神秘隐匿行踪11天,他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此时写的一首七律直到30年后才发表?-LMLPHP

毛泽东本意是反对个人崇拜的

这是毛泽东继1959年后第二次回故乡。但这次毛泽东来此的目的, 人们无法想象, 不过可以看出, 毛泽东是有心事的, 他在思考着一些重大的问题。毛泽东在滴水洞, 任何外人都不见, 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 就是思考问题。工作人员一般没有什么事, 是不会去打扰毛泽东的。因此, 毛泽东在韶山看了一些什么书, 批阅了一些什么文件, 至今鲜为人知。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 是“绝对保密的”。就连刘少奇等也只知道毛泽东到了湖南, 却不知道他具体在何处。当然, 明白真实情况的要算毛泽东最信得过的周恩来了。在这段日子里, 周恩来每天从北京派专机为毛泽东传送文件, 然后用汽车从长沙把文件送到韶山请毛泽东审阅。又从毛泽东处带回一些批阅文件。汪东兴的助手、中办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陪同毛泽东南下, 与他形影不离。

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的11天, 新闻界没有作任何报道, 后来报纸上刊登的消息, 也隐去了具体的地方。外国情报机关想尽各种办法, 也一直未能探测出中国的头号人物此时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当时, 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已建成开放了。这天, 随行人员要下山去那里参观, 并问毛主席去不去, 毛泽东说:“你们去吧, 我不去, 我晓得我在哪里站岗!”原来, 毛泽东来滴水洞的路上, 当车子经过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时, 他已看到在陈列馆进门的大厅里立着自己的高大塑像。

毛泽东本意是反对个人崇拜的。早在1950年, 毛泽东在沈阳市政府为其建铜像问题的报告上批示:“铸铜像影响不好, 故不应铸。”毛泽东对后来一些地方大搞崇拜活动很反感, 曾明确说过:“我历来不相信, 我那几本小书, 有那样大的神通。”对全国的各类塑像, 毛泽东曾指责:“你们睡大觉, 让我四处站岗。”1967年7月5日, 毛泽东明确表示:“此类事情是劳民伤财, 无利有害。”他要求加以制止。

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居住的日子, 正碰上湖南省在韶山宾馆召开省、地、县三级负责人会议。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一些到会代表, 并在滴水洞1号楼前与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 省委秘书长、湘潭地委书记、湘潭县委书记、韶山公社党委书记等合影留念。

毛泽东在接见王延春时, 王向毛泽东汇报说:“湖南正在修建韶山灌区, 灌区分总干渠及南北干渠, 干渠全长240多公里, 灌溉面积达89万余亩, 农田基本上能做到旱涝保收。”王延春汇报完了之后, 请毛泽东为韶山灌区题词, 毛泽东的脸色不大好看, 他很干脆地说:“要高产才算, 灵了再写。”便没有题词。韶山灌区工程竣工以后, 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不仅能灌溉湘潭、韶山等市县100多万亩农田, 还在干渠修建了几座发电站, 灌区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后来, 毛泽东在一份材料上得悉韶山灌区工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他会心地笑了。他知道这项工程是当时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指挥修建的, 因而对华国锋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毛泽东住在滴水洞, 湖南省委有意把工作会议安排在离滴水洞较近的韶山宾馆召开。王延春得知毛泽东28号走, 便请毛泽东跟他们开会的同志照个像, 毛泽东欣然同意了。28日上午9时许, 毛泽东离开滴水洞。汽车开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门前, 毛泽东叫司机停了一会儿, 他掀起窗帘, 贪恋地看着纪念馆的门庭, 看着小时候十分熟悉的毛氏宗祠。过了这段路, 毛泽东再也没有左顾右盼了。

在长沙大托铺铁路支线上了专列, 6月28日, 毛泽东在张耀祠等人的陪同下, 经长沙到达武汉。

在住滴水洞期间, 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池。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诗中所描绘的是北京正经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

1970年和1973年, 滴水洞进行了两次扩建, 成为今天参观所见到的规模。但是, 毛泽东此去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他喜爱的滴水洞。

——摘编自《世纪桥》2010年第四期

02-08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