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转瞬即逝,新的工作即将开启,新学期也近在眼前。面对各种工作和生活计划安排的不确定性,有没有感到不知如何应对?或许不知不觉中,内心已浮起隐隐的焦虑。
本质上,焦虑是一种调动心理能量的状态。想要避免陷入病态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为这股能量找到积极正向的出口,将其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动力。
适度焦虑有利于应对压力
人们经常会对焦虑有所误解,将其与急躁、无所适从、情绪失控等负面状态联系在一起。但在心理学中,焦虑其实是一种比较高能量的心理状态——任何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紧急或重大的任务,产生焦虑是正常而必然的,适度焦虑可调动起生理和心理能量,有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
其实,每个人总是在不停地应对变化,当人们对一些事情非常看重,却又认为风险较大、失败可能性较高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在焦虑情绪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低估,而一般健康人则对自己会“轻微高估”。
当焦虑情绪产生之后,会有两个不同走向:一种是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可顺势而为”,哪怕遭遇一时低谷,只要留得青山,还能赢得未来;另一种则认为自己承受不住未来失败的打击,逐步向抑郁转化,这就是病态焦虑。
一般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适度乐观,在遭遇失败和打击时,会愿意看到目前状况的积极面,相信低谷是暂时的,一定会过去。比如,工作压力大时,会告诉自己 “至少还有一份工作可忙”;暂时失去工作,会想到“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等等。
心态得到调整之后,我们就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将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奋发的动力。比如,参与一个自己有兴趣或充满信心完成的项目,学习一门提升技能的课程等。
值得注意的“踢猫效应”
在重要考试前夕、项目冲刺阶段等压力较为集中的状态下,老师、家长、老板等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身所承担的压力向下传递。比如,一些不具备足够心理健康素养的老师会暗示学生,“这次考不好,你的人生就完了”。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踢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受到了过多压力时,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压力向无辜、弱小的邻近个体释放——就像一个人在受到无故指责后,一转身去踢了一脚蜷缩在自己身边的猫,以发泄情绪。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只猫。但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将失败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自己,去过度承担责任,也不会因为失败就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类似的心理冲击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内心建立起一道防护栏,不要因为这些外在评价而迷失自我。
同时,每个人都需要经常警醒,莫让自己成了那个“踢猫”的人。尽管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压力过大就会不由自主地转移宣泄出来,但最容易成为那只“猫”的,往往会是身边亲近而又无反抗能力的人,比如年幼的孩子。由此可见,虽然在巨大压力下控制情绪并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应尽量多提醒自己,尽力避免伤及无辜的弱小者。
规律生活有助缓解焦虑
挫折面前,保持理性平和、适度乐观,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现有研究发现,身与心的健康其实是相互影响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时,心情会比辗转失眠一夜之后要好很多”。所以,保持身体健康与舒适,睡眠充足、适度运动、健康规律饮食,以及戒烟限酒,都能令人保持愉悦,从而增强抗压能力。
而健康生活方式的打破,则更容易造成压力。在压力之下,人的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极端的想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此类情况,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和想法,学会求助朋友、专业人士,尽量不要让自己下滑到更消极的情绪中。
给自己放一个假、参与一些运动,甚至看书、唱歌、画画、跳舞,都有助于缓解焦虑、平衡身心。此外,不妨多与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的朋友聊聊天,相互倾诉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尤其对女性而言。营造一个健康、富有支持性的朋友圈,可以更从容地应对焦虑、增加抗压能力。
图片来源:pixabay